以前读王阳明心学方面的书,理解不了其中的涵义,很容易把“心学”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点与唯心主义联想起来。现在想来,心学与唯心主义,根本是两码事。
心学,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修炼,要做事、做成事,先修练“身心”。
唯心主义,强调的是意识决定物质,比如,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人生天地间,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人必然有一些欲望、思想理念,等。这些欲望和思想理念,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必然是杂草丛生、野蛮生长,就容易出现“自私”“贪婪”“见利忘义”等负面的思想。正是看到这个问题,所以,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就探讨怎样修养“道德”的问题。比如,中国传统思想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西方哲学史上,康德认为“至善、幸福、自由”是道德追求的 目标和 境界。但是,中西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做好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我想,王阳明的心学,也应该是从修养身心的角度,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理论。王阳明小时候,堪称顽劣少年。有人总结他年轻时的“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也就是说,王阳明年轻时候,整天骑马射箭、打打杀杀,还痴迷于求仙拜佛,直到被贬贵州龙场,终于悟出一个深刻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说,圣人的修养之办法,应该从我自己本性开始,以前向心外的事物找寻道理,是找错了。
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事情顺利的时候,往往是我们的内心修养比较好的时候;事有不顺时,往往是杂念丛生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反求诸己”,继续调整自己的思想理念。
当一个人,有很好的道德观念,满满的正能量,对一个事情有自己的道德判断,有自己的原则底线,并且能够保持“定力”,不被外界干扰迷惑,此时,即是“我心光明”的时候。
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已经是经历了无数的阅历和历练。但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还是万里长征的 步。接下来,需要学会面对各种事情的处世方法和经验艺术,需要看穿万事万物、辨别是非美丑的“火眼金睛“,需要“九九八十一变的“斗争本领”……
概括起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内心的修行。一个人越是身处艰难时,越不能放弃自己,因为这时候正是“修心”的 时机,挺过去了就能修炼出更加强大的内心。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跟,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 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一一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思想性的东西,是通用的,没有国别的。上面这段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否有共通之处呢?
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明白了“致良知”的逻辑进程,即是“我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