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公元年,已经病入膏肓的王阳明,从广州出发,几经辗转到达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龙铺。在南安任职的弟子周积前来探望,见王阳明病危赶紧找大夫抢救,但遗憾的是没能挽救王阳明的生命。王阳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点左右去世,临终之际王阳明留给周积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许多人都觉得,这是王阳明说自己修心功夫已经到了高级境界,没什么可说的了。然而仔细分析,实际上王阳明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希望的状态,而不是说自己的修行境界。
王阳明去世地点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这句遗言诠释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晚年曾吟诵过一首诗《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其中“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句正是“此心光明”的出处,这里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辉,就是是“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阳明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功夫论上强调的就是良知和致良知,王阳明这里用明月做比,非常生动形象。
王阳明把良知比作明月,他倡导的致良知所追求的 境界,就是让良知的光辉呈现出来,也就是“此心光明”,这是王阳明经过千难万险,毕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也许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从未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 境界
在学问上,王阳明身体力行,践行良知学说,一向谦虚低调,从来不会炫耀自己水平高。
根据王阳明的弟子*绾《王阳明先生行状》的记载:
“廿九日至南康县,将属纩,家童问何所嘱。公曰:‘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共成之,为可恨耳!‘”
这是临终当日,家童和王阳明的对话,可以看出王阳明对自己学问的评价是“方才见得数分”,根本没有达到 的水平,而且还为不能和门人弟子完成本门学问而痛心。
另一个弟子钱德洪在他编撰的《年谱》的记载,大致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说,王阳明临终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并不是在说他自己的学问境界,因为王阳明从未认为自己达到了 境界。
鸿儒去世时往往能体现出他的治学态度
朱熹在七十一岁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三天,他还在修正《大学章句·诚意章》,自己修正之后,还让弟子抄下来。因为朱熹的治学态度就是“下艰苦功夫”,这就是他临终的遗言。
朱熹像来自网络侵删东林*大儒高忠宪,治学严谨,情真意切,儒学涵养极高,而且操守为世人称道,被公认为是东林*的领*人物。但是因为遭受迫害,在寒冷的时节投入资金水池 身亡。
死时在水中傲然直立,一手扶岸,另一只手捂着胸前,帽子不湿,嘴里没进一滴池水,死得从容壮烈,令人动容。没有极高的学问修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说,一个大儒临终时的言行举止,是他一生治学思想的 体现,这一点对于立志学习儒学的人有及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从王阳明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态度来说,怎么会在临终炫耀一下自己的学问呢?如果不是炫耀,那一定是希望,希望自己和本门弟子能达到“此心光明”的境界。
王阳明临终体现的是一种洒脱的人生境界
虽然客死他乡,令人悲伤痛心,但是王阳明临终还是展现了他作为心学大师的洒脱。
在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他梦见自己拜谒伏波将*(马援,东汉名将)庙。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和王阳明,此生经历三次征战,最终病逝在南安一条船上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虽然命中注定是笔者的说法,但是王阳明对此始终保持一种洒脱的态度。正像他自己在诗中所说“人生达命自洒脱”。
龙场悟道之后,尤其是经历了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似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天命”,行事更加洒脱自如。所以在临终时,自然会流露出来。
去世多年后得到追封和敬仰
公元年五月,明穆宗下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候,谥号文成。同时允许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继承王阳明曾经的新建伯爵位,并且可以世袭。
到了公元年,王阳明的像进入孔庙,被人敬仰拜祭。在整个明朝大约年历史中,能享受这种礼遇的只有4个人:薛敬轩、胡静斋、陈白沙和王阳明。这也说明,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最受推崇的儒学大家。
结语:王阳明临终一句遗言,作为阳明心学的精髓,被所有喜欢阳明心学的人所熟知,但其中内涵却不一定人人领会。认为王阳明在描述境界实为一种曲解。其实王阳明真正想表达的,既有学问未成的遗憾,也有寄希望于门人弟子的嘱托,同时也体现他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
我们学习阳明心学,切记不要望文生义,尤其对于重要问题的理解,一定要从时代背景,王阳明的学术脉络,以及生平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正确的治学之道。
参考文献:
《王阳明大传》
《年谱》
《王阳明全集》
《大学问》
作者:向金-kimi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连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