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光明网」
作者:江时学(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当前,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力。
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所说的powerofdiscourse,常被我国学者译为“话语权”。其实,power不是“权力”,而是“力量”。因此,中国学者所说的“话语权”应该是“话语力”。
话语权和话语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话语权是“发声”的权利,是一国就某一重大问题表达立场的发言权。因此,话语权既是一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权利,也是国与国之间展开博弈的载体。话语力则是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渗透力。
因此,虽然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话语权,但不同国家的话语力不尽相同。换言之,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国际上发声,但其成效不尽相同,正是因话语力不同所导致的。有些声音既能感化人的观念,又能影响行为;有些声音不仅不能让国际社会理解,还会产生负面效果。由此可见,中国既要重视话语权,又要重视话语力;既要积极发声,又要让发出的声音能够被国际社会听懂和认可。
笔者曾在一个讨论中国软实力的国际会议上听一位欧洲学者说过,“告诉我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沟通(Toinformisn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