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12月17日,由作家出版社、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东莞市文联承办的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副校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以及东莞文联主席团成员、文艺创作部负责人胡磊等领导、嘉宾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主持。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发言中表示,《一抹沧桑》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厚重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那种真切的生活经验,体现了一个人对故土的热爱。对本书第一个感受是保持了小说原生态品位;第二个感受是小说对中国农民生存图象的集中呈现;第三个感受是把大历史和小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解放到改革这个历史的转折,透露出每个人在那些历史时期中生活的痕迹;第四个感受是小说的语言,地方方言、民语、土语等在这部小说里呈现出来了特别的魅力。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对出版此书的作家出版社,和出席这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评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一抹沧桑》的出版标志着广东又出现了一部优秀的精品力作和一位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整部作品主题格调高雅,故事性强,语言纯正,人物的形象生动,最重要的是在人和历史的结合描写当中,塑造了几个真实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其中像陈老五、马九、智亮、麻娃、宏斌等这些人,个性鲜明,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人民的群像,这样的笔墨对一个年过五十才开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而言,确实难得。东莞文联主席团成员、文艺创作部负责人胡磊,代表东莞市文联和东莞市作家协会,对作家出版社、省作协、《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刊物对东莞文学事业发展的关心鼓励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艺工作会议和《东莞市文联“十三五”期间文艺繁荣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东莞文联“飘香”“繁星”“传薪”“扎根”“筑巢”五大行动和“到人民中去”“东莞好”“全民尚艺”三大品牌文艺活动,以这些活动为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东莞文学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陈玺占据了两个创作的资源高地,他的故乡陕西熏陶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学名家,他工作过的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本土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崭新变化尤其具有代表性和中国特色。东莞城乡这近四十年中国经验的文化描写,对东莞作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天然的创作优势。在地域文化分析层面上,东莞作为外来移民的重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文学时代性区域性发展的一个标本,具有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文化进程同步发展的当下性、典型性和文学对话性,东莞文学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保持某种一脉相承的契合。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称,这部近八十万字的长篇是作者回望故乡,回忆和深思生存状态和对农耕文化细节的珍贵记录,是农民土地血缘关系的真实写照,讴歌了农民勤劳,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故乡。小说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创作,且有非常强烈的真实感,鲜活地还原了各式各样的场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表示,书名不是一百年沧桑,而是一抹沧桑,原因是只选择了二十年的时间段来叙事,给读者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陕西渭北平原上人民的生活。故事结构比较绵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品很有陕西文学传统的影子,像另一部《白鹿原》一样。本书书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来时路,看到在那些历史的关头,艰难的转身,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也在壮丽地、激越地、努力地生活着。《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小说《一抹沧桑》继承了当代文学和乡土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通过书写某个人的历史,实际上展示的是民族所经历的历史。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过这部作品会重新认识中国,它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一个人和人的构建,依靠这种秩序去推动每个人生活的社会。中国的城市生活也是从乡土社会进化来的。所以这部作品是经得起认真深入探讨的一部作品。从艺术追求上来说,它把百年史和个人史融合起来,同时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它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陈玺这部作品非常接地气,有底气,作品全是靠小人物、小日子、小细节支撑起来的。如果创作者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根本做不到。其次这部作品写出了农村的乡土文化,这个乡土社会有它自己的秩序和逻辑,这个秩序和逻辑就是讲生存和孝,这两个要点构成他们自己的主旋律。《诗刊》副主编李少君称这部小说确实让他感到吃惊,作品非常独特,是具有个人美学写作风格的一部长篇小说。无土不鸣,厚重扎实。作家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语言方式、结构模式,甚至背后精神层面中价值观的凸显。《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认为,陈玺这部小说是作家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是血肉丰满的鲜活呈现,枝繁叶茂,好像每一个枝干里面流淌着鲜活的植物的汁液,有流淌感,非常饱满,丰沛蓬勃,是有生命力的小说。具体来说,小说写的时代变迁中的各种乡村人物的变化,他们命运的起伏、层叠起落,从而书写了乡土中国精神。在大的架构下,微妙复杂的人物关系,人与土的关系,拿捏的分寸非常精准。《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认为,《一抹沧桑》不是一部着力于讲故事的小说,它是一部偏重于记录的小说,记事记人,记录时代景象。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早先自然经济的传统,相对封闭的农村已经在大量消失了,民俗已经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一抹沧桑》试图留住这一代人的乡村记忆,那么小说对民俗、婚丧嫁娶、饮食都采取了影像记录式的描写,可以说是物质匮乏时代对传统农村的记录。《一抹沧桑》的价值一方面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了一群人,写了一段历史,那个地域和时代,抒发出了一种情怀;另一方面小说对民俗风情自然景观深有体察,对深厚的历史积淀有透彻的思考,对人性、人情也有独到的发现,是中国故事的珍贵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王秀涛表示,小说的叙述根本上是非常结实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是这种写作的难度非常大,小说的结构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结构,两者是统一的关系。对乡村生活的理解,是一种单向叙述的结构,没有太多的冲突和戏剧化。因此乡土生活包含着一种完整性,没有被随意切割的痕迹,是一个真正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乡土的写作。《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表示,这部小说的在近些年是特别罕见的,原因是来自于八十年代的人在长篇小说的场景创作上基本都是无限萧条,没有活力,但是《一抹沧桑》它恢复了一种乡土叙事的活力,让人觉得特别踏实。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本书责任编辑李宏伟称,现在当代文学很大的一个变化是很多的写作者都不是专业作家,而是在工作之余来写作。作者虽然也是一个业余的作者,但是精神是专业的精神。本书作者陈玺在介绍创作经验中表示,他创作初衷有三个:第一是他的生命记忆幸运地契合了中国从文革后期的政治风暴,到改革开放前期的僵化沉闷,又见证了整个开放的过程,还有南粤文化和关中文明的交融;第二是记忆中困苦苍凉的塬上,老一辈人那种将生命皈依于土地、天气和庄稼的本能信守,那种在世态沧桑变化中,有的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有的顺应世事的人性蜕变,只有浸裹其中,在品味中琢磨,才会明白老一辈人的生命底色;第三是他始终有一腔浓浓的故乡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故恋揪着他的心,让他的身心憋涨得难受,尽管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还是按照生命意志本能的召唤,用文字稀释着一腔故乡情怀。(光明融媒记者郭超)作者简介陈玺,生于年,陕西乾县人。武汉大学毕业,经济学硕士,中国作协会员,律师。曾在高校任教,现为东莞市工商局副局长。执迷于思考社会领域的非线性机制,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经济和认知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了长篇小说《暮阳解套》和《一抹沧桑》。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作家》和《飞天》杂志发表多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作品简介小说《一抹沧桑》将人放在天地嬗变下稼穑劳作的场景中,以工笔与写意融合的手法还原了华夏数千年的农耕生活,把准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脉搏。渭北塬上的风俗、习惯、饮食、戏曲等,贯穿始终;阉牛、剿猪、配种、杀猪、爆米花等,不离其中;放炮、掏鸟窝、骑驴、偷瓜等,点缀其间。陈玺表示,谨以此书献给赋予他人生底色,并随着年岁的增长魂牵梦绕的不断远去的故乡。同时祭拜苍凉的黄土地上亦如草木一样已经凋零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