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

作者: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如若找一个词来描述我与光明日报的情缘,也许,“老友”恰如其分。不必说高山流水,也不必言肝胆相照,她却日日如约来到我的案头,静静地陪伴着我,已然71年。今年,光明日报75岁,我87岁。在我漫长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或有困惑,或有成就,亦有低谷,她都一直默默地提供着时政要闻和科技前沿的最新讯息,拓宽我的视野,滋养我的内心,丰润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无穷的求知欲,直至今日。与老友结缘,始于回国的最初岁月。年,在印尼成长的经历,让年仅16岁的我意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侨才有保障。毅然决然地放弃去剑桥大学,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搭乘邮轮、火车,甚至步行,只为了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挥洒青春的汗水。彼时,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汲取更多的知识。但是,路在何方,我是迷茫的。“团结起来,光明在望”。一份文化思想大报翩然而至,她在创刊时就承载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是的,团结起来,光明才能在望。对这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此前我从未见过,但却一见如故。《光明日报》的文章,陪我度过了回国的最初时光,让我感觉日子不再艰难。我们经常去大学校园的报刊栏前,那里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那时的《光明日报》还是竖排版,一版是大量的时政信息,偶尔也会刊发散文小说,各种专刊最有特色。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担任主编的《经济周刊》、著名教授费孝通主持的《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持的《历史教学》、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和翦伯赞相继主持的《史学》、著名作家陈翔鹤主持的《文学遗产》、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主持的《哲学研究》等,很多文章被大学生传抄收藏。每天,来阅读《光明日报》的师生特别多,大家常常一边阅读一边交流。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以及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真理,至关重要。75年来,光明日报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与之的初心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香港大学的一名教授。在科研路上,我不断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获得了很多帮助和奖励,也见证了国家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光明日报》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深度。我时常向学生和朋友推荐这张报纸。多年来,在我职业生涯的多个重要节点,光明日报都进行了及时报道。《未来是电动汽车的时代》等十余篇报道,不仅拓宽了我向社会普及科学的辐射面,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各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zz/742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