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些古迹上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完全可以算作光明正大写错字,这些错字是深有含义还是瞎讲究?古人的心思你猜不透
这是花港观鱼,石碑上的“鱼”字是康熙皇帝亲笔写下的,明显看出来鱼给写错了,应该是四个点的鱼变成了三个点,关于这个字,康熙当初这样解释的:鱼就是在水里游的,水是三个点,四个点儿那是火,所以就应该三个点!行吧,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天下 关的门匾,乍一看是没什么问题的,仔细瞧,“第”字草字头认真的吗,关于这个,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第”字原来就是草字头的,关于这个说明,我也没有查到明确的资料;另一个说法是草字头写起来更苍劲有力,关于这个说法,我也不懂书法,也解释不了,权当是有深意的吧。
避暑山庄的门匾,乍一看还是没问题,仔细瞧,“避”字右边的“辛”多了一横,这个字儿呢,也是康熙写的(皇帝就是了不起),康熙当初给承德避暑山庄写的这个字是错字,当初皇帝提笔,是莫大的荣幸啊,写错了就错了,你敢提出来?
这块匾出自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是为了追念欧阳修才写下这四个字,有人说是讽刺欧阳修的,让他少点风流多干点实事儿(这理解我打一百昏),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其实是错误的,欧阳修当年的业绩相当好,根本轮不到他讽刺,这两个字听说在书法上很正常,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就是这样。
报恩院的“院”,明显看到这个字少了一道横,这个字是咸丰皇帝所写,当时是这样解释的:佛说有四重恩,这四重恩恐怕是一辈子都报不完的,不把”院“写完整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有点意思,反正写都写了,皇帝亲笔又不敢丢,就这样吧。
明孝陵的”明“,日字旁变成了目字旁,可以很明显看出来,这块石碑明显是现代所刻,这么刻的原因是陵墓上边有一句话”此山明太祖之墓“,其中的”明“就是目字旁,所以在刻这块石碑的时候也就目字旁了,而且很多的书法作品也写作目字旁,有人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