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推出《学好*史必修课种好思*“责任田”——浙江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打造身边的*史学习教育阵地》《用学科思*“富矿”汇聚*史学习动能》三篇文章,深度聚焦浙江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是创新、勇攀高峰,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一起来看!
学好*史必修课种好思*“责任田”
——浙江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浙江大学地处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莅临浙江大学指导工作,为学校描绘了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
浙江大学*委书记任少波表示,浙江大学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全校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进一步胸怀“国之大者”,赓续红色血脉,以伟大建*精神和中国共产*人精神谱系教育师生*员,打造坚持*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奋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浙大力量。
浙大师生重温入*誓词卢绍庆摄
01
用“活教材”画出最大同心圆
不久前出版的“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立体化展示了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系列教材书稿
该书主编、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彦介绍:“通过这本书,希望同学们能深切感悟新思想的理论穿透力和强大生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同、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不断从*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凝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强劲动能,统筹推进一流教育教学、一流学科创新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全球开放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思*理论课在宁波舟山港开展现场教学
*的百年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思*课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只有让思*课更有说服力,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内心。
“通过《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同学们都被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圈粉’,他们心系天下、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让我们钦佩。”在浙江大学《中国共产*历史》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段治文感慨地说。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细细品读百年*史,获得了学生们的满堂彩。“把高深的思想讲得通透,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味,这门课将爱*爱国的理想信念、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到了我们心底。”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级本科生蔡起法说。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辅导员讲述长征故事,中外学生感知伟大长征精神沈丹摄
近年来,浙江大学加快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共同体建设,发挥专业教师、退休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等各方力量,用学生身边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召力的“活教材”画出课程思*建设的最大同心圆。
“为祖国找油田”是浙江大学“启真先锋”青年教师讲师团成员、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章凤奇的专业理想。20多年来,野外的工作在常人眼里很苦很累很枯燥,但他却乐此不疲:“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解一个个重要的科学谜团,还能为国家油气勘探事业添砖加瓦,就感觉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很值得。”
章凤奇带领学生考察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02
上一堂“有风景的*史大课”
赶飞机、搭动车、乘大巴,伴着一曲《马兰谣》,西行大漠腹地。浙江大学“*史青年行”马兰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的目的地是新疆马兰基地。
新疆马兰基地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核试验基地。这里人迹罕至,却留下了王淦昌、程开甲、吕敏、杨裕生、林俊德等一串熠熠闪光的名字。他们为“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几十载青春。
“马兰基地的10位院士里,有4位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机械工程学院级本科生苑艺修说。“当我走进当年学长们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时,一种敬佩油然而生。”他说,“这种‘在场感’,让我通过用眼看、用手触、用心悟,去追寻一代代浙大人青丝化白雪的精神,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实践团来到林俊德院士生前办公室龚轩摄
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浙江大学在*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打造“行读*史”大课堂,引导师生边走边看边学边讲。两院院士、校文科资深教授、海归教师及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读懂*史,在品读中见到行动,打造“有风景的*史大课”。*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校30余个院系的近名师生参与“行读*史”。
“行读*史”大课堂邀请93岁革命前辈讲述*功章里的*史故事
历史不只是写在教科书上,陈列在博物馆里,更是人们心灵的基石、灵*的灯塔。浙江大学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更要学有所得。
即将在8月入职重庆定向选调岗位的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严雅丽,毕业前放弃东部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到西部基层。年出生的她在登记表中写道:“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做一颗稳固的螺丝钉。”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她说,井冈山之行,让自己对职业有了新的规划。“选调生需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很多工作就是直接为老百姓服务,这就是我的信仰。”
新时代,浙江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院*委副书记费兰兰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学生们到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她说:“我们通过基层实践、交流学习、撰写《选调生青年院友访谈录》等方式,积极培养一批懂乡音、知乡情、亲乡邻并能够脚踏实地的时代青年。”
乡村振兴背景下选调生思*平台学员到安徽绩溪胡氏宗祠廉*教育基地开展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开展“公毅计划”专项行动,推荐名学生,前往新疆、广西、云南等14个省区市及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实践基地,鼓励青年学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坚定毕业后投身基层服务的就业意愿和就业信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03
不断淬炼服务*和国家发展的能力
近日,建设中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传来好消息,作为核心工程之一的主机室基坑开挖施工全面完成,打破了浙江省公共建筑“最深基坑”纪录。
超重力大设施效果图
这个容量世界最大的超重力离心机可以构建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到千米级空间尺度等多相介质物质运动的实验环境,将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重大工程新技术研发和验证、物质前沿科学发展提供先进的试验平台和基础条件支撑。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凝练国家急需的重点攻关方向,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迭代升级,是*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不断淬炼服务*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力的重要表现。
浙江大学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全面服务浙江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服务浙江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支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最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20名专业教授带领近名学生,深入城市社区、乡村和企业,共上一堂有中国温度的经济大课、思*大课。师生们一路调研、一路思考基层一线遇到的发展之困。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师生们与代表性商家、经营大户就生产经营、品牌建设和“互联网+”等问题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后疫情时代对生产销售的影响以及线上线下不同渠道之间销量的变化。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希伟说:“面对面交流能够得到一线信息,能更有针对性提供*策建议,让学生们能够更好感受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意义。”
经济学院师生赴龙泉创新中心,开展汽车空调产业发展调研王乐怡摄
如何凝聚师生力量,汇聚起建设“双一流”的磅礴力量?
*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读好*史这本“教科书”,学好*史这门“必修课”,启动“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汲取奋斗力量,从“国之大计、*之大计”的高度出发,认清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奋斗的目标愿景、肩负的责任使命、秉持的价值原则。
浙大紫金港校区王磊摄
浙江大学进一步落实师生为本理念,不断深化“我为师生办实事、我为院系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持“实”字当先,要求各单位负责人,调研存在的问题,总结凝练出了志愿服务、优化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等六大类件问题清单,出台一批深化改革发展的*策举措,推出一批便利师生的实招硬招,为师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流的管理服务和发展环境。
浙江大学如何深入打造
身边的*史学习教育阵地?
跟随《光明日报》长镜头和一线讲述
深入了解
??????
打造身边的*史学习教育阵地
虽然已是暑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级博士研究生苏凌峰却没有停下学习和宣讲。“作为一名*员,同时也是浙江大学*建馆宣讲团的一名成员,更有责任学习好、贯彻好、传播好*的百年光辉历史。”他说。
浙江大学*建馆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苏凌峰口中的*建馆位于学校地标建筑求是大讲堂,由“‘红船精神’主题展”和“浙江大学*建工作主题展”构成。其中*建工作主题展围绕浙大人、浙大事,多角度、全景式将参观者带入“时光隧道”。*史学习教育中,近人到这里参观学习,开展主题*日活动。
*建馆中,师生们“打卡”最多的是一面功勋墙。功勋墙诉说着浙江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学校深入挖掘宣传“中国共产*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建设浙大“红色基因库”,讲好新时代浙大人报国的故事。
浙大红色基因库之毕业“快闪”活动
“一处*史学习教育阵地犹如一部无声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对大家进行熏陶、塑造,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浙大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级硕士研究生蒋瑜芳说。
在浙大校园里,以榜样为主题的育人空间比比皆是。走进作为学生宿舍的丹青一舍的“两弹一星”精神主题育人空间,映入眼帘的是浙江大学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校友代表的珍贵照片和实物,这里有王淦昌院士的笔记本、赵九章院士的学籍簿、钱三强院士的讲话稿、程开甲院士的成绩单。学校还邀请功勋人物、劳动模范等来到学生们身边,举办各类*课学习、*日活动、读书分享会,打造身边的学习型、思想型、创新型*史学习阵地。
“两弹一星”精神主题育人空间
浙江大学*委副书记邬小撑介绍,学校大力推进*建和思想*治工作融入学生社区建设,把引领学生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结合起来,扎实开展生活园区育人工作。
开门学*史,创新又引领。走进浙江大学数字*建馆,一股科技新风迎面扑来。观众可以观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视频,也可以虚实融合的方式逐页查看《共产*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内容。
师生体验数字化*建展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支部书记陈为与团队推进*建与专业相融合,将科研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在*史学习教育中。在浙江大学数字*建馆,不但能够依托红色圣地3D实景模型穿越时空,还可以邀请“24小时不下班”的智能机器人助手开展*史天天学。
“创新探索‘*建+科技’模式,我们致力于打造推进*建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体现科技创新的数字化教育平台。”陈为介绍,*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助力身边的*史学习教育阵地“智慧升级”。
艺术与考古学院研学空间建设颜家欢摄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在求是园内,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通过设立文化墙、电子彩屏、举办各类展览等形式迭代升级,发挥出*史学习教育、科研、学习一体化育人的作用,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用学科思*“富矿”汇聚*史学习动能
讲述人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委书记赵建明
在不久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举行的“光荣在*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纪念章获得者代表江家余老先生在发言中的一句“*叫干啥我就干啥”令我触动很深,那是老一辈人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一生的承诺。
农学院共有27名老*员获颁“光荣在*50年”纪念章吴旻摄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求是创新的浙大人,为*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农业科学领域开拓新的疆土、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他们的故事是引领青年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作为浙大人,我最想做的就是挖掘学科思*“富矿”,把一代代的学科发展故事讲给师生听。
由园林所教师设计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子三园陈云文摄
一颗红心,一腔热血,讲好战争年代的红色革命故事。年,心怀革命理想的学生运动领袖、农艺系学生于子三宁死不屈,英勇牺牲。为弘扬“于子三精神”,学院连续20多年来组织师生在清明时节祭扫于子三墓,建立于子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排“学生*”话剧、组建于子三宣讲团,以丰富形式继承与弘扬“于子三精神”。
师生赴慈溪吴耕民纪念馆,开展*史与学科发展史学习教育漏国富摄
赤胆忠心,科学报国,讲好百年农学的红色学科故事。年春天,我国园艺学科奠基人、90岁的吴耕民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他一生跟*走的经历,就是我们学科、我们身边的“活*史”。学院多年来不断挖掘农学学科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致力于将学科的发展史、农学人的奋斗史,以丰富的形式融入思*教育和教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当中。今年我们携手学科教师、*支部共同建立了以学科人物为背景的多个现场教学基地,打造了集视频影像、人物志、精品*课为一体的*史学习教育“资料库”,引导师生在寻根学科之路中学习*史课。
“彩色水稻”团队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绘制的“3D五彩稻田画”
心系人民,担当作为,讲好红色土地上的扶贫故事。在这场攻坚战中,高校师生更肩负着专业报国的重要使命。民心所向,*心所系,学院主动对接各地贫困县,连续19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支农,连续6年开展师生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科技赋能产业振兴。近年孵化的“紫金普洱”“彩色稻画”等扶贫品牌与项目,更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
浙江大学农科精神中流淌的红色血液,跨越百年,奔腾不息。我们新时代农学人要赓续红色基因,心怀“国之大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文字来源:《光明日报》年7月28日05版(记者陆健、严红枫,通讯员柯溢能)
图片来源各单位
原标题:《《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浙江大学学好*史必修课,种好思*“责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