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应试选拔仍是最为公平的制度机制。但统考不易区分出考生是否真正具备科研能力,许多高校都意图通过复试进行多样化的评判,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考生。
光明网评论员
一则“北京协和医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逆袭”的消息在昨天(3月31日)冲上了社交平台热门榜,网络上充斥着网友们对这一事件的猜测。
昨晚,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发布了相关声明,详细说明了入学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复查了复试面试过程,“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对于拟录取学生的身份,该生本科院校济宁医学院辟谣称,该生父母职业务农,并非网传该校教务处处长之子。
对于网传“北京协和医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逆袭”的声明?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近些年,由于硕士研究生扩招、社会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考研人数与年俱增,考研“内卷”现象严重,录取分数线屡破新高。在这一背景下,考生在初试成绩落后近60分的悬殊差距下,仍然考上了国内医学院校的 学府,网友们自然而然不会 时间将原因归结为个人努力的结果。网络上流传的故事版本就是 的例证。
这实际上显现的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这一思维模式由高考而来,即学生的能力通过分数体现,高分考生通常是 学生的代表。各种类型的选拔考试最终结果公示都是通过分数来量化差别,这也是人们以分数评定能力的习惯性认知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奇怪人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