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身披“乳业第一股”的光环,业绩也位列全国第一。光明乳业曾辉煌一时,如今早已“掉队”。
然而,随着年报披露,光明乳业的前途,似乎不再那么“光明”了,甚至蒙上了一层“隐忧”。
数据显示,公司年营收.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从业绩目标完成度来看,年光明乳业营收完成率为8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完成率仅为53.88%。
光明乳业不仅未达成年的预期目标,而且还面临着营收净利双降的不利局面。
如果想要走出这一困局,改变“千年老三”命运,这三大掣肘,必须先摆脱,即:低温奶战略、无爆款单品、低研发投入。
低温奶战略说起低温奶战略,就得先聊聊光明乳业的历史来由。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脱胎于年成立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和年的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年两家公司全部划归上海市牛奶公司,自此,光明乳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也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早上去鲜奶箱中去取光明牛奶,成为了不少上海人的重要记忆。年,光明乳业顺利登陆A股,此时的伊利、蒙牛还不是如今这般“草原双雄”的模样。
在年之前,巴氏奶一度占据我国液态奶市场90%的份额,而这也正是光明乳业主攻的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光明的低温产品战略,确实将自己打造成了市场第一。
低温奶也为中国人养成喝牛奶习惯,并提升身体体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老百姓对于营养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奶业态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因而对于低温奶的需求逐渐下降。
此外,低温奶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运输半径小。光明乳业的业务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据钛媒体,光明乳业在上海市场的营收贡献常年维持在近30%左右。
这也成了光明乳业业绩“护城河”很浅的重要原因。作为公司大本营的上海,在疫情扰动下遭到较大冲击,全年实现收入74.19亿元,同比减少6.86%。上海之外的国内地区同样表现较弱,全年实现收入.13亿元,同比减少5.07%,且经销商数量减少个。
同时,低温奶还容易给公司带来了存货高、食品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多年来,光明乳业的营业周期天数维持在70-80左右,年甚至高达84.02天,远远高于同行伊利股份近30天。
此外,从存货变动来看,截至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41.97亿元,占净资产的52.46%,较上年末增加10.82亿元。
对此,浦银国际消费分析师林闻嘉认为,光明过去20年聚焦发展低温产品,限制了其向华东以外区域扩张的步伐,导致市场规模与伊利、蒙牛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从目前我国乳业格局来看,光明乳业也只能去聚焦低温奶了,因为在常温奶领域已经失去了全国化布局的机会,而且未来也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就这一问题,去年6月上市的阳光乳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低温奶企业,做区域老大可以,但很难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这一点,麓山君在《阳光乳业IPO过会,证监会灵魂三问》一文中曾有阐述。)
无爆款单品20多年来,光明乳业旗下拥有“光明冷饮”“致优”“优倍”“如实”“畅优”“健能Jcan”“莫斯利安”“优加”“牛奶棚”“光明悠焙”等众多知名单品。
然而,在行业中叫得上号的爆款产品,就是年推出的“莫斯利安”。从推出当年时的销售额1亿元,到年的突破60亿规模,只用了5年的时间。
但年,伊利和蒙牛旗下各自的常温酸奶产品安慕希、纯甄相继上市,凭渠道优势和营销投入上的高举高打,逐渐蚕食莫斯利安的市场。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莫斯利安则由于产品创新滞后,加上竞品冲击,零售额从最高时的约80亿元下降至年的50.6亿元,市占率从年的11.7%下降至年的3.4%。
不仅仅是外部竞品的冲击,公司内部的问题,也给爆品莫斯利安发展带来了阻碍。
自“乳业女王”王佳芬离任后,其接任者郭本恒在内部展开了单品竞赛,造就了爆品莫斯利安,但是随着郭本恒落马,其战略并未能得以延续。后续的多位继任者朱航明、濮韶华、黄黎明均未能带领光明乳业打造出爆品,自然也未能让企业走出困局。
不少观点认为,近些年光明乳业的管理层频频动荡,每一任领导都有自己的单品规划,使得公司的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再难有下一个爆款顺利跑出。
对于食品来说,爆款单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发动机”之一。
对此,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爆品信息是用户了解品牌的基础和关键。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定位,一般由爆品决定。光明乳业如今在市场上仅有莫斯利安,另外,光明噜渴虽然在佐餐市场迅速俘获了大批消费者的喜爱,但也存在很强的区域性。
其次,爆品能起到引流、拉动复购、拉动新品成交、提高客单价等作用。此外,爆品还能围绕细分品类做拓展。从商品维度而言,商家总希望商品能卖得多卖得好,因为这意味着该商品能实现销量的最大化,甚至能尽可能多地在前端降低供应成本,加快供应链响应速度,获得其他选择权和话语权。
低研发投入光明乳业爆款单品少,与其低研发投入是分不开的。
伊利股份研发费用由年2.09亿元增长至年6.01亿元,增长了近2倍;相比之下,光明乳业从年.06万元,到年仅为.15万元,增长幅度仅为70%。
目前,伊利股份在全球拥有15个研发创新中心,形成的技术成果覆盖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及奶酪等领域。
而光明乳业拥有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上海乳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年全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15万元,同比下降5.1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30%,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此外,公司全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为0。
那么,光明乳业的研发投入去了哪里?
据年报披露,年,公司不断推动产品多元化创新迭代。优倍浓醇4.0g蛋白高品质鲜牛奶,mg/L免疫球蛋白,mg/L乳铁蛋白,带来更多鲜活营养;莫斯利安推出蓝莓酪酪风味及黄桃风味新品(伊利轻畅早已推出该口味),推出星之守护者爆珠酸奶;优倍浓醇高钙奶酪棒,鲜奶添加量≥36%,干酪添加量≥51%;光明护卫幽即食型益生菌,特别添加光明乳业专利植物乳杆菌ST-III,焕活好肠胃。光明冷饮上新光明优倍鲜奶雪糕、光明谷风系列雪糕、一品咖啡棒冰等产品,用高品质缔造凉爽美味。
或许,相比新品研发,年光明乳业更多的研发费用投向了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并且获得了好几个“牌子”:成功获评“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以及上海市首批“工赋链主”培育企业。
乍一看确实有很多创新迭代,但仅有莫斯利安、光明冷饮上新,其余都是“小修小补”式的升级创新。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研发成果最好的体现,就是新产品的推出以及生产技术更新迭代。
有目共睹,光明乳业在近年来,继莫斯利安之后,光明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
纵然受到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光明乳业的掉队速度也是肉眼可见的。如今,疫情放开后消费场景已经逐步恢复,偏安一隅的光明乳业能否保住当前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如光明乳业不能摆脱上述三大“掣肘”的因素,恐难摆脱“千年老三”雅称,甚至不排除继续掉队的可能。
因为低温奶行业中的后来者,阳光乳业也在发力追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