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西南证券)
1乳业龙头底蕴深厚,步步稳增未来可期
深耕乳制品市场,战略目标高远。伊利股份成立于年,前身为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年于上交所上市。历经将近三十年的创新和发展,公司形成以液态奶业务为核心,奶粉、冷饮、奶酪等多种乳制品业务为支持的产品矩阵,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及营业额最高的乳制品企业。年实现营业总收入亿元,即将迈入千亿新征程。公司战略目标高远,年瞄准全球乳业前三,年力争问鼎全球乳业。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激励措施不断创新。公司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5.01%、8.41%、4.48%,其中,公司董事长潘刚先生自持股以来从未减持公司股权,股权结构稳定,同时彰显对公司长期向好发展的坚定信心。管理层合计持股8.06%,并实施多期员工持股计划以及股权激励*策,实现高管、员工与股东利益一致,利于公司长期持续发展。此外,管理层人事稳定,核心高管均在各个事业部门积淀多年,经验丰富。
定增募资亿元,液奶、奶粉优势巩固。年12月,公司以37.89元/股的价格向22名对象定向发行3.18亿股,募资亿元。其中,液态奶生产基地、婴配粉智能制造项目、数字化建设分别拟使用募资金额50亿元、15.5亿元、11亿元,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液态奶和婴配粉的优势,并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整体效率,支撑公司长远发展。
以液体乳业务为核心,奶粉、冷饮等业务协同发展。公司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三个主要业务板块过去五年营收CAGR分别为10%、14.9%、8.3%,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液体乳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年营收与毛利占比分别达到79.8%和75.3%。同时,顺应奶粉行业国产品牌代替外资品牌的趋势,公司积极布局奶粉业务,其营收贡献比重持续提升。冷饮产品高端化发展,毛利率由年的36.3%提升至年的48.7%,盈利水平显著提高。
业绩增长稳健,收入与利润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端新品接连发力,产品结构升级的驱动下,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过去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和8.9%。年后,公司提出千亿收入战略,加大销售力度,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年后,疫情激发消费者健康意识苏醒,乳制品需求呈拐点式上升,公司实现高速增长,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与净利润亿元和79亿元,同比增长15.2%和31.2%。年初,公司携手冬奥,实现高速增长,1-2月营业总收入达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达3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
2行业规模稳步增长,细分品类有所分化
乳制品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各个细分赛道蓬勃发展。常温液态奶受益于疫情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在消费升级驱动下,高端液态奶保持高速增长。低温巴氏奶呈爆发式增长,奶粉、奶酪集中度不断提升,随着新兴消费需求崛起,行业迅速扩容。在上游原奶供给趋于平衡,奶价周期趋缓的背景下,乳企费用投放将偏向理性,叠加产品升级趋势愈演愈烈,龙头乳企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2.1需求上升催化销量增长,消费升级促进高端化发展
2.1.1疫情刺激需求上升,消费量增长空间广阔
乳制品行业规模稳步增长,疫情后需求不断上升。近五年,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CAGR为8.5%,销量与吨价CAGR分别为5.6%、2.7%,保持稳定增长。疫情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指导》均建议民众每日摄入g奶及奶制品,分别有25%、21%的消费者认为应该喝牛奶、喝酸奶以改善身体健康,催化乳制品需求快速增长。以基础白奶为代表的液态奶呈现拐点式向上的趋势,销量增速提升至10%左右,行业规模持续扩容。年国内乳制品零售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约10%,预计年零售规模将突破亿元。
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对标海外仍处低位,增长空间大。年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达到万吨,同比提升3.1%,近五年复合增速约为1%。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年我国居民液体奶消费量约为20kg/年,远小于其他欧美国家,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也仍有一倍以上的差距。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三胎*策出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驱动下,乳制品消费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低线城市消费量增长空间巨大。年,我国居民人均年奶类消费量13kg/年,且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的不到一半。同时,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6pp,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在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低线城市乳制品消费量增长潜力巨大。
2.1.2消费持续升级,高端化趋势明显
高端奶需求增速领先,乳企盈利能力提升。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近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速为7.8%,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端液态奶在液态奶零售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年达到40%,预计于年超过一半。同时高端液态奶增速领跑,-年乳制品、普通液态奶、高端液态奶零售额复合增速分别为5.6%、5.8%、14.9%。以低温奶为主的高端液态奶主要使用特色生鲜乳为原料,价格更高,能为乳企带来较高利润弹性。龙头乳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纷纷推出高端化产品,价格带不断扩充,毛利率得到提升,未来盈利增长空间较大。
2.2常温奶步入成熟期,低温、奶粉、奶酪迅速扩容
液态奶占据半壁江山,各细分赛道持续扩容。从收入结构占比来看,年牛奶、酸奶、婴幼儿奶粉占乳制品行业收入的比例分别约为42%、26%、30%,液态奶合计占比接近70%。从增速上看,液态奶近五年复合增速约为3.3%,其中酸奶-年CAGR达12%,贡献主要液奶增量;婴幼儿奶粉仍保持增长态势,近五年CAGR约为7%;奶酪则是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内增速最快的子板块,-年CAGR保持在20%以上。
2.2.1常温奶:竞争格局清晰,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常温白奶步入成熟期,疫情后需求快速增长。21世纪初国内冷链运输尚不发达,长保的常温牛奶具备异地销售的条件,因而击败低温奶成为国内主流牛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常温牛奶已步入成熟期,过去五年复合增速约为2%。年后,疫情催化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常温奶需求不断上升,以伊利为例,年金典有机系列增速达35%左右,且保持上升趋势,常温奶持续存在增长空间。
常温酸奶市场规模迅速扩容,CR3突破90%。年我国常温酸奶市场规模约为亿元,过去五年复合增速约26%。相较于低温酸奶约21天的平均保质期,常温酸奶6个月以上的长保质期有利于乳企全国范围内的运输与铺货。年光明推出莫斯利安打开了常温酸奶的大门,安慕希、纯甄借助伊利、蒙牛强大的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市占率提升迅猛。常温酸奶主要通过包装及口味创新升级,相比常温牛奶仍处于升级初期,提升空间广阔。
2.2.2低温奶:巴氏奶保持较快增速,竞争格局分散
低温鲜奶保持较快增速,市场竞争格局分散。年我国巴氏奶市场规模约为亿元,近五年CAGR为9.2%,巴氏奶口感和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常温白奶,疫情后更受消费者欢迎。巴氏奶保质期仅约7-15天,且有运输半径限制,区域属性较明显,竞争格局分散,年CR3仅为28%。随着我国冷链运输的持续发展,具备风味与营养方面竞争优势的巴氏奶将保持扩容趋势。
冷链普及、超巴奶助推龙头企业突破低温销售半径。未来巴氏奶扩容驱动因素主要有:1)从冷链物流来看,基础设施的普及有利于低温奶配送范围扩大、配送成本降低。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巴氏奶的销售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2)从技术上看,国内已放开保质期45天的超巴奶生产许可,“超巴氏奶杀菌”技术的出现既保留了巴氏奶的口感,又为冷链运输争取了时间,使突破销售半径成为可能,解决奶源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有利于龙头乳企发力低温鲜奶业务。
高端升级+菌种研发,顺应消费趋势。低温酸奶含“活性益生菌”,营养价值高,功能性强。目前我国低温酸主要在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发力,未来乳企有望在其他方面进行菌种研发,实现产品差异化。高端酸奶通过开拓新品味、升级配方,挖掘细分场景需求的方式,比如作为代餐、甜品等,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冷链运输的发展和渗透率的提升,我国酸奶消费有望打开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
2.2.3奶粉:国产化进展顺畅,行业集中度提升
内资份额显著提高,行业集中度上升。近五年,在国家*策支持与产品力提升的背景下,国产品牌奶粉市占率显著提高,内资品牌信任感逐步回归,行业呈集中化发展。年CR5提升至50.7%,CR10提升至76.5%,5年分别提升了14pp和20.2pp。受益于*策支持、品牌力强劲、渠道优势等,国产品牌份额有望保持上升趋势。
配方注册+新国标*策出台,中小企业加速出清。年,市面上大多数产品将需要再次获得注册,并且新国标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对于国外厂商而言,海外疫情的严重性增加了配方注册审查难度,减缓了注册进程。对于部分中小厂商而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若注册不成功将面临巨大的亏损。因此预计会有部分公司放弃二次注册,中小奶粉厂商和一些海外品牌进一步被淘汰,有利于奶粉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国产奶粉的品牌、渠道优势凸显。国产品牌渠道下沉速度更快,营销打法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更易根据国人体质量身定制产品。以飞鹤为例,飞鹤年举办约70万场线上+线下活动,覆盖万消费者,内容包括邀请育儿专家、营养师讲授孕期、育儿、产后护理知识,举办亲子类型的游戏比赛,品牌故事深入人心。
疫情影响进口。由于国外疫情爆发,国外厂商在生产上或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产能,再加上国内疫情防控严格,进口奶粉时效性减弱,给国产品牌带来更多机遇。此外,国产品牌消费者教育充分,在疫情环境下,消费者心理上会更偏向于国产市场。
老龄化趋势演变,成人奶粉成发展新窗口。随着新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老龄化程度加剧,以60-70后为主的人群消费开始崛起,成人奶粉具备增长潜力。我国成人奶粉市场从年开始恢复缓慢增长,年达到亿。销量整体持平,价格增长将成为规模提升的主要动力。
2.2.4奶酪:内资品牌崛起,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奶酪增速较快,有望实现量价齐升。奶酪市场迅速扩容,近五年CAGR达到24%。对标日韩国家,我国奶酪人均年消费量仅0.3kg,为日韩的1/10,随着对消费者教育不断深入,消费者习惯逐渐养成,消费场景进一步开拓,有望达成与日韩国家对标的体量。奶酪被誉为“奶中*金”,营养价值更高,单位售价更贵,价格弹性明显。伴随着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量价提升空间广阔。
奶酪零食化成为新消费趋势。奶酪品种众多,食用方式广泛,原制奶酪风味比较独特,国内消费者接受度相对偏低,因此,奶酪零食化成为新消费趋势,儿童奶酪类、奶酪休闲零食创新品类增多,年妙可蓝多率先推出儿童奶酪棒,带动C端销量高双位数增长。儿童的消费习惯更容易养成,未来随着家庭消费能力增长、家长对儿童饮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