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临近年底,张嘉益会以这样的形式,

真的炸了!临近年底电视剧市场各个题材全面开花,大家铆足了劲头要拿下年度剧王称号,完完全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以全新风格展现在观众面前,再次扛起85后小花大旗,《风吹半夏》一路突飞猛进,被打出了豆瓣8.2高分大获全胜。

《县委大院》更不用说了,正午阳光携*重磅回归,曾经的“国剧一哥”演技依旧,接地气的剧情将真实基层生活呈现得淋漓尽致,轮番重播依旧叫好声一片。

古装剧《卿卿日常》热度惊人,诙谐轻松的古言让众多年轻观众爱不释手。

《天下长河》更是让湖南卫视再次掌握了话语权,口碑全程高歌,简直是年代历史迷的狂欢。

当然,还少不了迷雾剧场《回来的女儿》,被央八看中的航空大剧《向风而行》等等。

不过我最看好的还是主旋律品质好剧《破晓东方》,这部剧开篇便拔得头筹,连续四天斩获*金时段收视率第一。

真的没想到,临近年底张嘉益会与高希希联手,以这样的形式打出一副“王炸”!

一、剧情跌宕起伏、画面精美震撼,书写生动恢弘的“战上海”历史诗篇

《破晓东方》改编自“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战上海》,讲述的是解放初期我*如何开展“立国之战”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我们常见的革命题材作品,大多以单元故事或战争场面为主,可《破晓东方》却没有局限于战争。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它甚至只是下一段新生活的开端。尤其是当胜利临近,人民百姓面临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

在追剧过程中,我惊讶于一部革命剧竟然能够将*事、经济、民生等诸多细节问题融合到一起,这是同题材作品从来没有的。

这是原著受追捧的原因,用流畅的文笔将纪实文学描绘得生动有趣,可同时也是给导演和编剧提出的核心难题。

观众对此题材的情节更加敏感,想要做到质量与效果两手抓,制作班底尤为重要。

龙平平与高希希的强强联手,便是《破晓东方》的最大诚意。

编剧龙平平正是口碑王者《觉醒年代》的创作者,也因此剧获得了白玉兰最佳原创编剧奖。

而《东方破晓》确实颇有《觉醒年代》的韵味,剧情毫不拖沓,第一集便达到了三个高潮点。

元旦前夕,陈毅与刘伯承正赶着向主席汇报向好的战况,*沙漫天却掩盖不住他们喜悦的心情。

镜头一转,另一边却是上海地下*李白与好友的会面,紧张的氛围瞬间弥漫开来,三言两语已然将局势解释清楚。

来不及多说会面结束,敌方就已经接到消息将整个楼围得水泄不通,李白的结局不言而喻。

外面的声音已经告知了死亡的来临,李白在发完最后一通电报了,只是静静的等待,这时剧情仅仅发展到十分钟。

由小见大,仅凭李白这一个角色,便在开头将上海的紧张局势,铺开呈现到了观众面前。

同时领导班子还在热火朝天地筹备中,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松懈,和平谈判就此开始。

紧接着老蒋下野,对老美倍感失落,连妻子也在异国他乡备受冷落,他依旧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最后的挣扎。

局面更加紧迫,越来越多的地下*被捕获,敌方开始像疯狗一般撕咬追杀。

剩下的同志只能秘密会面商讨解救,也就此引出了说服*炎培离开上海与主席会面的情节。

短短一集多线并存,没有一秒钟多余。龙平平讲故事的功力确实不容小觑,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这才是新时代的革命题材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不可缺少的还有导演对整体剧情发展,以及画面制作的把控。高希希这两年一直扎在主旋律之中,对大小场面的呈现驾轻就熟。

《破晓东方》在不同情节中的色调与明暗对比清晰明了,比如领导班子会面,颜色明亮偏*氛围温馨。

大家对即将到来的解放迫不及待,早已做好了迎接胜利的准备。

而穿插的上海地下*情节则一直处于黑夜,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画面暗淡。

老蒋在南京的情节不多,场景多为安静严肃的中远景。观众的情绪也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龙平平与高希希强强联手,效果确实非同凡响,《破晓东方》颇有剧王风范。

而且更能打动人的,是对小人物情感的具体刻画。

二、好友酷刑、父子离别、夫妻患难,真给我看破防了

想过追同题材作品能振奋人心,但真没想到这么好哭。真正直击观众内心的,往往是小人物经历的苦难。

危急时刻的父子离别,或许一别便是永远。

*炎培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教育界和实业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上海的进步人士都被监视,甚至有些人已经被软禁,老蒋的耐心没有多少了。

*竟武接到上面通知,要帮助父亲*炎培转移,他的方式是“偷梁换柱”。

他先是分析了一通现状,然后就进入了主题。

“爸,大哥还有万里,小能和我还有小方毅,您这五个儿子当中,是不是我和您长得最像?”

没错,用自己假扮父亲,掩护他转移。这是最好最快的办法,但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刻,这种像是开玩笑的话却显得格外沉重。

当被问是什么意思时,*竟武一言不发,眼含热泪笑着看向父亲。他要父亲活着,远离纷争和苦难,国家也需要父亲活着。

但是此刻他一句话也不能说,为了使命和责任他也不可以多说,也或许再多说一个字泪水就已经夺眶而出了。

得到的回应当然是强烈反对,如果*炎培走了,那么所有矛头肯定会指向自己的儿子。

“如果我走掉了,你怎么办?”

“如果为国而死,儿子死而无憾!”

没有半点犹豫,*竟武站了起来,坚定又悲壮。

第二天,*炎培看见儿子穿着自己的衣服,他内心五味杂陈。

这种时刻谁不想离开这是非之地呢,但是作为父亲他怎么可能允许踩着儿子保全自己。

他低头捏了捏*竟武脖子上的黑色围巾,*炎培抬起头又一次忍不住了,他强忍住哭腔问儿子: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吗。

最后*炎培将自己的帽子递到儿子怀里,看着他一步一步走出了家门。父子离别,或许是最后一眼最后一面,他们肩负不同的责任,却都有同一个梦想。

此刻*炎培有着无法言表的悲伤,但同时也是欣慰的,动荡的年代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离别是痛苦的,更残忍的是亲眼看见好友遭受酷刑。

多年未见,“夜莺”乔装打扮敲开了好友的门,他们多年来并肩作战相依为命。

李白惊喜地抱住田国立,这么多年他甚至以为好友早已丧命。

可“夜莺”不仅活着,还成功打入敌人内部。

他们紧紧相拥,是死后余生的喜悦。太好了,总算要盼到天亮了,光明终于要来了。

“夜莺”走后,李白第一时间将收获的情报发了出去,他知道周围都是监测设备,但在连明天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情报一秒也耽误不得。

外面是不断的脚步声,和偶尔响起的炸裂枪声,在混乱的场景下,李白发出了最后一句话: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

然后便是安静地等待,他不用逃也逃不了,只要任务完成了那就够了。

可夜莺没想到的是,下一次见面与好友竟然是酷刑现场。最后一个指甲被老虎钳拔下来,剧烈的疼痛竟然已经麻木了,李白闷哼了一声却没有力气做出反应。

纵使是经历了生死的“夜莺”,也差点暴露。曾经的好兄弟,如今变得人不人*不*,心痛却无法表现出来。

就是这个血肉模糊的人,昨天刚刚和他相拥在一起感叹黎明的到来。当滚烫的烙铁马上就要落在李白的颈部,安静许久的“夜莺”大发脾气。

他想哭甚至恨不得立马掏出枪,可这么做一切都毁了。“夜莺”只能继续自己的表演。

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已经是最好的解脱了。死命熬过酷刑后,李白靠在窗边感受铁窗透过来的那一点光。

他闭着眼享受,那不仅仅是眼前的光,更是支撑他走到生命尽头最后的光。

除了父子离别与好友酷刑,夫妻患难也同样让人动容。

除了身负使命与责任的同志,实业家也自身难保。当家人全部离开上海并卷走资金,只有荣毅仁在上海坚挺。

虽然没有了解统一战线的感召,但依旧在寻找救治现状的路径,夫妻二人不离不弃,坚持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前几集便已经将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深深地触动了屏幕前的观众。

如果说宏大的战斗场面能够给人直面的震撼,那么情感的描写便如流水缓缓流淌进人的内心,这是《破晓东方》最大的亮点之一。

三、张嘉益转型“形象全无”,刘涛真有点惊喜了!

高希希执导的作品从来都是大牌云集,《破晓东方》当然也不例外。首先便是中年男演员扛把子张嘉益。

还记得六月份,张嘉益因一张路透图引起全网热切讨论。

当时他正处于《破晓东方》的拍摄时期,没想到52岁的张嘉益肉发花白,肚子凸显发际线后移,整个人好像苍老了二十岁。

上一次和观众见面还是《少年派2》,张嘉益作为“叔中顶流”颜值可没塌过。

为了追求与角色陈毅相像,张嘉益作出的牺牲可不小。而且作为生活剧收视扛把子,挑战原本的特型演员,转型主旋律观众一时间都可能接受不了。

在追剧过程中,可能也需要适应的时间。当进入剧情后,不难发现张嘉益的演技在一众特型演员中,气场也丝毫不输。

他将元帅英勇大气的粗人形象,和不拘小节的作风表现得十分贴切,而且并不死板。

演员圈的内卷大家心知肚明,尤其是中年男演员都更加注重形象,张嘉益的转型为革命题材注入了新力量,同时也确实让人敬佩。

第二张王牌就是视后刘涛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涛在《破晓东方》中的表演确实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她与高希希导演合作的《大决战》,因为演技浮夸遭到网友“集体炮轰”。

但不得不说《破晓东方》中的纪南音确实比较适合刘涛,工作利落洒脱、英气十足的经济型人才,正是刘涛比较擅长的。

在诠释这一人物时,刘涛并不需要刻意凹人设、摆动作,或许与她本人性格比较相像,演起来也比较轻松,甚至让人梦回《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

除此还有众多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加盟,比如唐国强、刘劲、霍青以及王劲松等等。

剧情演技双双在线,《破晓东方》如果因题材主旋律而被年轻观众忽视,真的可惜。

里面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每句台词都让人反复回味。

连死亡都不畏惧,他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如今的美好和睦。地下*李白最后的画面还在脑海中回荡。

“他们马上就要打到上海了,恭喜你李白先生,你妄想的期待的,想要看到的上海的黎明就要来了。”

“不是妄想,是必然!”

“你就不想亲眼看到吗?”

“想,做梦都想,我想看到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上海几百万民众看到很重要,我看不到无妨。”

他在生命尽头,将眼镜擦得雪亮,拖着脚镣忍受着身上的疼痛,一步一步向死亡走去,向黎明走去。

天一定会亮的,我们胜利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hy/347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