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读者服务光明日报光明网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范用(前排右一)与吴祖光、丁聪、华君武、*苗子、杨宪益等人合影。资料图片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

读者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夜读。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

“陈寅恪集”之《读书札记》

“钱锺书集”

“宿白集”

 

 倏忽而逝。今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喜迎90华诞。爱生活、好读书、求新知,人生中最美好的三件事,在这里汇聚。

 栉风沐雨。年7月,邹韬奋、胡愈之和徐伯昕等人在战火硝烟中创立生活书店。年,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创办的新知书店开张。次年,李公朴、艾思奇、*洛峰等人把读书出版社的书送到 拨读者手中。旨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的三家书店,在接下来的年,合成一股强力,竭诚为读者服务到今天。

 白驹过隙。这块历史悠久的文化阵地,已经以优良的传统、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在作者心中铸下*。

烽火中举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古老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姓生灵涂炭。诞生于国土沦丧、民生凋敝之时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克服艰难险阻,出版进步书籍和杂志,宣传先进思想理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进步出版事业的楷模。

 语言学家周有光曾与邹韬奋有同学之谊。在他的记忆中,抗日战争之前的30年代,邹韬奋对中国文化界的启蒙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邹韬奋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他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代表了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钱锺书和杨绛,寓居在上海。钱杨寓所附近的一家生活书店,是他们每天下午四点后经常光顾的,看书看报,在那里还会碰见很多朋友,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像老熟人一样。他们和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每期《生活周刊》必读。杨绛生前回忆讲,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成立前,三店共出版图书余种,先后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包括《资本论》《大众哲学》等在内的书刊,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生活书店出版的萧红的《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陈白尘的独幕剧集《后方小喜剧》,以及“创作文库”里老舍的《小坡的生日》、巴金的《沉默》、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等,使无数青年从中接触了进步思想,提高了文学素养,受益终身。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家书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三家出版发行机构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立场一致,战线统一,互助合作,并肩战斗。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共出版“红色读物”余种,而三联书店前身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就占了近一半。三家书店从事的绝不是一般的文化出版事业,他们一方面团结进步的作家、翻译家,向广大读者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另一方面以启蒙为号召,动员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读者走上革命和进步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联出精品

 在读书人的心目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崇高的。在学者的视界里,能在三联出版自己的专著,好比获得一项荣誉。数十年来,这也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成文的标杆。在学者们的眼中,三联书店是代表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窗口,占据引领风气之先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三联出精品。

 新老一辈叫得出名字的学者,从陈寅恪到周有光,从季羡林到钱锺书,从王世襄到*苗子,从陈来到李零,从陈平原到茅海建……响当当,都是三联书店的作者。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生活书店的常客,当他们的《钱锺书集》和《干校六记》《我们仨》要寻“婆家”时,理所当然地要交给这个可靠的“老朋友”。在杨绛的眼里,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不官不商,有书香”。

 太多这样的学者,最初由三联的读者变成朋友, 成为三联的作者。所以,三联并非一个孤零零的出版社,她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的乐园。

 90年来,三联书店就是这样把四面八方的文化人聚在一起,以出版高品位的人文学术图书,赢得了学者的信赖,赚取了读者的口碑。

 当年,董秀玉在选题会上必问的一句话是:这本好书好在哪儿?为什么适合三联出?就是这种坚持,使得三联的品牌和特色日渐叠加,成就了自己的风格。今天,董秀玉仍然欣慰地说,三联的书小而美,重印书多,书品 。

 学者陈乐民当初一到书店就能辨别出哪本是三联出品,“一看就知道是三联的书,洁净、素雅,看着舒服,有三联味”。在季羡林看来,这三联味,就是清新、庄重、认真、求实。

 翻看三联书店的过往书目,可以看到,很多书都占据着那个领域执牛耳的地位。

 年初夏,由陈来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组成的“文化:世界与中国”编委会一行,到刚恢复独立建制的三联书店洽谈“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文库”等丛书的合作事宜。很痛快地,三联就接受了这一大规模的出版计划。那一年起,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被中国读者钟爱。时至今日,译丛里的很多品种仍是畅销书,有些品种销量近十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读者有幸读到萨特、本雅明、亨廷顿等外国学者的名著,皆因三联人的文化意识与学术眼光不同寻常。

 集眼光、胸怀和气魄于一身,是三联人一贯的特点。他们在为“大家”“锦上添花”之时,不忘给出书难的年轻学者“雪中送炭”。

 年,沈昌文和董秀玉抱着开拓进取的想法,开始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出版以青年学者的原创学术著作为核心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心同此念的,当时还有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厉以宁和中国社科院的李学勤。几位中国 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各大学科,负责对丛书的遴选、修改与出版。三联的许医农和孙晓林两位女编辑,一前一后,像跑马拉松一样,连续十多年,跑赢了这次中美合作。迄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经出版百余种,始终保持着 的内容和过硬的品质,从“40后”到“80后”,很多当代学术领*人物的 部著作或代表作都曾入选这套丛书,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代学人的更迭与成长。

 在大众出版方面,三联以“金庸作品集”和“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赢得了普通读者的芳心。有一段时间,街头巷尾大家谈论的话题绕不开*蓉和郭靖,《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一时洛阳纸贵。当初引进“金庸作品集”时,董秀玉也曾心里打鼓,一向以高品位的学术出版见长的三联是否适合出版这类通俗读物。“‘金庸作品集’是不是好书?”“当然是好书。”“是好书,我们推荐给大众阅读就没有错。”30载过去,这个文学殿堂级的出版项目,在读者心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进入新世纪,以年起刊行的“钱锺书集”和“陈寅恪集”为标志,三联书店有意识地开始对20世纪前辈大家、名家的重要作品进行遴选和整理出版,陆续推出“钱穆作品系列”“*仁宇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冯友兰作品精选”“金克木集”“王世襄集”“费孝通作品精选”和“宿白集”等。

 为加强当代原创学术著作出版,陈来、李零、茅海建、陈平原、荣新江等一批当代重要学人的作品,也陆续以系列形式被三联推出。

 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外,“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文史新论”和“当代学术”等原创学术丛书,成为三联对中青年学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hy/32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