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在中国共产*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各级*组织(含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早期组织及外围组织)直接领导或间接创办了众多红色进步期刊。这些期刊,见证历史变迁,充满革命激情,蕴含丰富智慧,是*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此,新湘评论杂志社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百份红刊见初心”专题宣传,与大家一同聆听历史回响、汲取奋进力量。
《光明》:高举文学救亡的旗帜
清明
《光明》文学期刊为半月刊,年6月10日创刊于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发行。《光明》半月刊是左翼文学运动后期的大型文学杂志之一,在民族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创刊出版,抗日救亡、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贯穿其办刊始终。作为一份进步文学刊物,为便于打开销路,该刊采取与生活书店联合办刊的方式,由洪深担任发行人,洪深、沈起予主编,夏衍、沙汀等担任实际编务。
洪深是我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评论者,曾任左翼剧作者联盟总书记,在文艺界有很强的号召力。因为洪深的爱好兴趣,《光明》半月刊设社语、速写、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版面、戏剧、书评等栏目,在发表戏剧剧本和戏剧评论上颇有特色。同时,该刊从一开始就高举文学救亡的旗帜,在其发刊词《光明的态度》中说:“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救亡与救穷”,号召作家们用手中的笔杆,去做救亡救穷、反帝反封建的工作,用他们所熟悉的文学形式反映出时代的危机。
年7月25日《光明》(第3卷第4号)上发表了张季纯的独幕剧《血洒卢沟桥》和许晴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民歌《卢沟桥》。不仅如此,洪深还和金山等组成19人的导演团,排除压力,编排陈白尘、于伶、冼星海、周巍峙等集体创作的爱国戏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南京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周恩来得知后特指示刘晓,要求进步文艺工作者不应集中上海,而要组织救亡演剧队开赴内地进行宣传。
年8月10日《光明》第3卷第5号上刊登了一首郭沫若归国感怀诗及其与子女的照片,非常醒目。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带着满腔的报国之情,不顾日本*府的阻挠,“别妇抛雏”从日本回到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郭沫若担任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负责人,多次前往前线采访报道,发表大量文章,还组织了“文化宣传服务队”(抗战演剧队)和三个战地服务团,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抗战一线、乡村、沦陷区去开展工作,激励人们的抗战救亡热情,为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年8月10日出至第3卷第5号后,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9月1日改出《光明·战士号外》周刊,发表了《我们的宣言》、周扬《在后方我们也是在前线》,崔嵬的剧本《张家店》、固林的版画《士兵》、臧克家的诗《兵车行》等许多有关抗战的纪实报道、诗歌、剧本等,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信心和勇气。
《光明》半月刊,年10月停刊,共出3卷29期(又《光明战时号外》7期)。它为抗战初期蓬勃高涨的抗日救亡热潮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团结了大批进步文艺作家为抗战效力,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为坚定国人抗日必胜的信念,为文学期刊抗战发挥了示范作用。
来源:新湘评论网
制作:陈家琦
编辑:张米
审核:胡德池
监制:张勤繁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