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中华文明源在何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统一的大家族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其实,这些问题在先秦却不是问题,因为《易经》里面有很好的解释,《易·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用了十三卦来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
离卦:讲述包牺氏创立八卦和结绳为网以狩猎的故事。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益卦:讲述农耕社会的形成,讲述中华民族为建设美好家园所经历的艰难探索历程。
噬嗑卦:讲述市场的兴起,讲述市场规则的确立。
乾坤:讲述*帝、尧、舜倡导的社会大变革。通过这场变革,*帝将整个天下纳入了管理范围,故称乾坤。乾坤代表着天下。当然,古人所称天下局限于神州大地,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全世界。
……
从离卦到益卦到噬嗑卦再到乾坤,《易·系辞》在这章是系统地讲述了远古时期包牺氏如何狩猎,神农氏如何耕种,市场的兴起以及大中华文明圈的形成。然而,现有的考古成果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商朝时期才广泛使用。古人是如何记录并保存远古时期的历史呢?
文明需要传承,《易·系辞》在这章的 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字最初的作用应该是用来写书立契。在书契出现前,人们是“结绳而治”。上古时期人们以“结绳而治”的方式积累的成功经验一直被视为最珍贵的宝藏,文字出现后,圣人便将前人的经验以文字的方式记录成书,供后人参考、学习,《易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不断演化造成古今意义的巨大差别、以及表达方式不同等诸多因素,今天的人们对《易经》有了很大的偏见和误解。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一、什么是结绳而治?
今天人们对结绳而治的理解大多是凭空猜测,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还是可以在《易经》中找出答案的。在《易·系辞》下篇的第二章中也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古者包牺氏 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简短的文字记录了包牺氏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始创八卦和结绳为网罟,并没有提到“结绳而治”。我们不妨再想想,“结绳为网罟”与“结绳而治”是否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提到“始创八卦”呢?
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出现应该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于这样的世界,古人的认识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只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数不清的事物中选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八种,用八个符号一一对应,以方便日常交流。因此,八卦就是在文字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为了交流而创造的符号,是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
在《易·说卦传》还列出与八卦一一对应的多种事物:“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乾父也,坤母也,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也就是说,当交流对象为动物时,乾就是指马,坤就是牛,震就是龙,巽就是鸡,坎就是豕,离就是雉,艮就是狗,兑就是羊;交流对象为身体时,乾就是头,坤就是腹,震就是足,巽就是股,坎就是耳朵,离就是眼睛,艮就是手,兑嘴巴;而当交流对家庭成员时,乾代表父亲,坤代表母亲,等等。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八卦都是用符号来表示,就是人们常说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些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个问题暂且不论,现在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八卦能不能用其他符号来表示?
相传上古时期留传下两幅神秘的图案:河图洛书。河图上总共有十组黑白两色的结点按成行或成列排列而成,结点的数目刚好是从一排到十,没有重复。洛书上的图案也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图案的排列方式,除了象河图那样横竖排列外还有倾斜的排列,再有就是少了一组结点,总共只有九组,结点的数目刚好从一排到九,也没有重复。那么,最原始的八卦能不能用数来表示呢?
河图洛书与洛书对应的九宫图如果将用线连起来的一组结点看作是一个符号,每个符号对应一个数目,河图上的图案就是代表十个数。排除居于中央的五和十,就只剩下八个数,刚好与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一一对应,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洛书(更详细了解请看)。将这些符号以结绳的方式标记在狩猎用的网罟上,就成了“结绳而治”,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八卦。
用结绳方式做出河图洛书上的图案并不困难,具体做法是先用绳子纵横交错交织便可以编织一张网罟,而网罟又是古人用来狩猎捕鱼的工具,他们经常在织。至于河图上的图案,完全可以在网罟上选取特定的结点,然后再用特殊颜色的绳子将这些结点连结起来,这样不就可以得到类似于河图洛书上的图案吗?
二、文明的曙光
上古时期的文明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
随着文字的广泛使用,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八卦符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八卦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模糊的印记。尽管八卦曾经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尽管大家也知道八卦也能代表某些事物,但真要从古人遗留的八卦符号中解读出相关的信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并不能说明完全没有人能够做到。《易·系辞》上篇的第十章所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说明确实有人能够做到,不过遗憾的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中华大地地杰人灵,《易·系辞》所记载的圣人就有*帝、尧、舜、周文王、孔子等,他们对《易经》的成书作出巨大的贡献。《易·系辞》就是引导我们如何解读《易经》的。
《易·系辞》上篇第二章的内容是设卦观象,而下篇的第二章则是应用举例,就好比老师在讲完设卦观象的方法后,布置了十几道练习题,让大家一齐练习如何设卦观象。只要能够解开其中一道题,就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其中 道题是对离卦进行观象。这章在讲述包牺氏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后用“盖取诸离”收结,就是说在诸卦中选择了离卦,这就是设卦:将包牺氏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设定为离卦,然后让大家在离卦中总结出能够表达包牺氏对人类所作贡献的卦象。
卦象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易·系辞》在多处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卦的象征意义。“象征”一词的含义可能源于卦象的含义。
既然是练习题,那就给出了答案,如果不想消耗时间和精力,就在《易经》上找到离卦,然后就可以看到答案了。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以上就是答案,问题是如何理解?
离代表火,也可以指太阳、闪电,只要能够发出光芒都可以称离。“明两作”强调光明、明亮。“两作”就是两个人轮番操作、运作,永不停息。地球上大部地区都有昼夜之分,白天过后便是黑夜来临,但古人却异想天开,希望能有两个太阳轮流值班,永远保持光明,不允许有黑暗来临。“继明照于四方”就是说持续不断地发出光芒,照亮四方,反映出古人对光明有着强烈的向往之情。没有光明,人类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寸步难行。
昼夜交替是正常自然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人们真正在意的包牺氏对人类的贡献,将它比作太阳发出的光芒,所强调的是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仅靠自身的能力,人类在与猛兽(如虎豹等)搏斗很难取得优势,但是有工具就不一样了。再凶猛的动物一旦被网束缚住,最终的结局只能由人宰割。
工具的出现后,人类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所以便将包牺氏对人类的贡献设定为离卦。卦象中的“大人”便是指代发明工具的包牺氏。包牺氏发明工具以后,人世间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光吗?这当然不是真的,这是象征的手法,离的卦象就是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曙光三、文明的含义
单从字义来理解,“文”的字义有文字、文章、文采;“明”的字义有说明、光明、明亮、明白。将“文”与“明”两个字连在一起,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文字说明。但是,请特别注意前面引述《易·系辞》这段文字中的一个字:“观鸟兽之文”的“文”字。按照现在通常用法,鸟兽身上的花纹或纹理都应当用带丝旁的“纹”,难道是作者用错了字吗?
其实文字本身就是古人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古人怎样写,后人都是照样跟着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和结构都会有所变化,那也是我们理解的问题,不能说是古人写错了字。在《易经》中古人用“文”字来表示鸟兽身上的纹理,说明《易经》的成书非常早,在那里候带丝的“纹”还没有出现。这样一来,“文明”便有了另一层含义:纹理分明。这就是“文明”最初出现时所要表达的含义。
当人口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疏理这些关系时古人往往会参照成功的经验,于是借鉴前人对猎物分类的经验,文明的含义进一步拓宽,由最初对猎物的分类拓展到疏理社会关系。
文明作为名词初见于《易经》乾卦的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结合《易·系辞》下篇第二章乾坤卦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及夬卦的“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相互对比,相互印证,文明便有了全新的含义,由最初通过观察动物身上的纹理来识别动物特性引申为对社会、对国家的管理水平。
四、文明社会的标志
金属的冶炼、文字的使用以及城邦的出现被西方普遍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先说文字。在商朝以前的遗迹中,我们确实很难找到成熟文字的证据,因为按《易经》的说法,上古代时期人们是以包牺氏创立的八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这些八卦符号却有等同于西方语言中基本字母的作用。虽然在文字的广泛使用后,八卦已经不再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但八卦并没有完全消失,能否可以作为华夏文明的证据?故事可以编造,难道三千多年的古人会预料到今天的种种争论而编造一套复杂的信息交流工具?
其次是工具。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为什么非要限定用什么材料呢?而且,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就算能够制造出金属工具,与我们祖先发明的绳网相比,在生产方面未必会有什么优势。比如在与狼群相遇,金属工具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还有金属工具能够捕鱼吗?直到现在,网依然是最有效的捕鱼工具,文明初期使用的金属工具有哪一种还在继续使用?
渔网至今还是最有效的捕鱼工具我们的祖先将结绳为网作为文明起源,显示出他们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眼光。在众多与网相关的成语中,如天网恢恢、天罗地网等等,都体现出他们对网的认识和使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管是凶狠残暴的豺狼虎豹,还是阴险狡诈的妖魔*怪,敢犯我中华者统统一网打尽。
第三是城邦的出现
包牺氏创立八卦之初,他们整天都在为与大猩猩争夺山洞的居住权而苦恼的时候,文明就已经出现了。不过,文明还处于萌芽期,文明的意义是对动物特性的区分。到了*帝时期,文明已趋于成熟。“*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说明整个天下已经纳入管理范围,文明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管理水平。
既然都已经能够管理整个天下了,难道还会缺乏城邦吗?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从以上两卦来看,到了*帝时期,城镇就已经大规模出现了。豫卦的“重门”就是在宫室之外再增加一道门,但必须有城墙将周围所有宫室都围起来,这道门才会起作用。由此可见,在*帝时期不仅已经有城邦,而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巡逻击拆预警。从这点来看,当时对社会的管理已经很具体、很细致了。
综上所述,《易·系辞》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乃至最终形成一个大统一中华文明圈都有比较系统的讲述,而且也包含西方提出的标志特征。除此之外,《易·系辞》还提出了市场对文明的作用,很值得我们注意。市场的兴起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文明的传播。
进*国际市场的中国商品正在等待装船也许大家不以为然,当国家出现后,难道还会缺市场吗?有什么值得讨论呢?
问题的关键是:市场的兴起是在国家出现之前还是国家出现之后?要知道在国家*权建立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市场进行种种限制,比如现在的美国就对中美贸易设置层层壁垒。有了国家的限制,市场在对文明传播、在促进不同群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能力都会大大降低。
在中华文明演化的历程中,市场的兴起先于国家*权的出现,不同的群族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大中华文明圈。西方的文明能够说清楚这个问题吗?现在的欧洲由众多的小国组成,难道与市场兴起时的社会情况毫无联系吗?
由此可见,在对文明的理解与认识这个问题上,即使在远古时代,中国比现代的西方更全面、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