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半年内,河南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根植百十年办学历史,坐拥光荣革命传统,在年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学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与不俗的实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半年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聚焦河南大学,记录下众多河大人的卓越风采。本期推送,就让我们走近“媒体聚光”下的河大,聆听河大人的精彩故事。

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3月10日,《人民日报》以《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为题报道了各位代表委员对于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探讨。其中,河南大学*委书记卢克平代表表示,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策;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谋划布局,培育领*人物和优势特色学科;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在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生活服务等方面做好保障,让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

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3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式民主焕发勃勃生机》为题,报道了两会中各位代表委员对人民和民主的探讨。其中,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代表表示,中国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模式,而是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让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中国对人类*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年3月5日《光明日报》

3月5日,《光明日报》以《乡村振兴,昂首阔步在路上》为题,报道了两会多位委员代表为农村振兴发声,讨论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其中,河南大学*委书记卢克平代表表示,要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河南大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依托生物学一流学科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恢复重建农学院,积极实施涉农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农业方向专业人才,探索农学学科服务农业发展新路径;另一方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理论智库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和治理实践平台,让学术扎根乡村,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提供来自河南的智慧。

年1月6日《光明日报》

1月6日,《光明日报》以《知行合一,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为题,报道了河南大学*史学习的方式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践行铸*育人的时代使命。河南大学*委书记卢克平在《*的生活》杂志发表的《以*史学习教育“三结合”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一文中写道,回顾河大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办学历程,我们把育人育才、兴学强国的初心使命记得更牢,把爱国报国、奋斗奉献的旗帜举得更高。

通过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用好红色资源“传家宝”、在报国奉献中“开新局”等方式,河南大学引导广大*员干部和师生学*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质量谱写学校担当铸*育人时代使命的崭新篇章。

年11月6日,新华社

年11月6日,新华社以《河南大学科研团队揭示光信号调控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机制》为题,报道了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学路教授“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学”研究团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明光信号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的必须因子,揭示光信号如何调控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进而共生固氮。

该研究论文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同时,这也是河南大学第一篇Science论文。

年10月8日《光明日报》

年10月8日,《光明日报》以“杨凝式《韭花帖》答谢人考略”为题,刊登了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战利的文章。此文章主要内容是宋战利教授对我国书法史上著名行书书法帖《韭花帖》的看法,以及宋教授针对杨凝式的生平的相应解读。

一次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gx/450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