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自年6月首次递深市主板上市申请后,江西阳光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乳业”)收到证监会下发的首发反馈意见。根据意见要求阳光乳业说明规范性问题、信息披露问题、与财务会计资料相关的问题及其他问题共计51个问题。
年11月,阳光乳业更新招股书对反馈意见给予回应,招股书也由最初的页增至页,其中包括所有关联交易信息。
近期,阳光乳业通过上市委会议。但过会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洞察IPO》发现,阳光乳业仍存诸多隐患亟需解决。
巨头降维碾压,中小型区域乳企何去何从?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中国乳制品市场中,第一梯队伊利、蒙牛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4%、21.6%,第二梯队光明乳业、君乐宝、新乳业、三元股份紧随其后,市场场份额分别为4.1%、3.1%、1.7%、1.7%。
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行业竞争加剧,众多中小区域型乳企迫亟寻找差异化经营策略。
作为中小区域型乳企中的典型,阳光乳业将“低温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且为顾客提供“送奶上户”服务,以此增强消费者粘性。
年-年,低温乳制品所贡献的营收额分别为4.22亿元、4.30亿元、4.25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78.22%、79.15%、81.33%。
不过光凭“低温奶”与“送奶上户”就能让阳光乳业在中国万千乳企之中“小而美”么?答案不尽然。
首先,行业巨头的降维压制就是一个难以撼动的大山。随着伊利、蒙牛等乳企巨头发力低温奶,阳光乳业的相对优势很容易消弭。况且还有新乳业、光明乳业这些本就深耕于低温奶赛道的翘楚,阳光乳业等中小区域型乳企实属是夹缝中求生存。
此外,随着O2O、新零售、同城配送等新型服务的崛起,通过手机下单,鲜奶上门半小时可达,“送奶上户”这一传统模式已被部分取代。
不仅如此,上游奶源涨价,以及乳业巨头对奶源的控制,中小型乳企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阳光乳业除了自有的长山牧场,还需大量采购奶源。
由于奶源提价,不仅导致公司供应不稳定,还影响了盈利能力。报告期内,阳光乳业乳制品毛利率持续下滑,由年的44.04%降至年上半年43.32%。
图片来源:阳光乳业招股书
面临产品覆盖力弱、行业头部企业的降维压制,无法大幅度涨价,综合种种因素阳光乳业想要挣到大钱并非易事。
年-年,阳光乳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5.43亿元、5.23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04亿元、1.0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05亿元、1.03亿元。
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年阳光乳业营收及扣非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阳光乳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及销量也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年-年,阳光乳业液态奶及含乳饮料的产量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出现下滑,分别为5.57万吨、5.46万吨、4.92万吨,期间产能利用率由80.12%降至71.96%。同时,产品销量也由年的5.55万吨降至年的4.90万吨。
图片来源:阳光乳业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行,阳光乳业计划拿出近半的募资用于基地扩建,若是项目完成,将新增年产乳制品7吨,及年产奶制品4吨。
核心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正逐年下降,却还要扩建产能?外加受制于低温奶运输半径的限制,这部分扩充的产能自然难以输出至省外市场,阳光乳业募资必要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