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拾起《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启蒙书,仿佛又回到我小时候质问世界“为什么我能够意识到自己而不能够意识到他人?”这样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状态中去了。几天前,我读到书中“两种文化”一章里圣奥古斯丁对基督教中善与恶的独特理解,引起了我对“世界先有光明还是黑暗”这问题的思索。原文如下:他(圣奥古斯丁)和普罗汀一样相信邪恶是由于“上帝不在”的结果。邪恶本身并不存在。因为实际上,上帝创造的事物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圣奥古斯丁认为,邪恶是来自于人类的不服从。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善的意念是上帝的事功,恶的意念是远离上帝的事功。”原文是说,圣奥古斯丁认为世界上只有善是被创造的,而恶却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在圣奥古斯丁看来,“恶”只是缺少“善”的一种表现。乍一看,原文似乎和我的思考没有多大联系:一位哲学家对善和恶的理解与“世界先有光明还是黑暗”到底有什么样直接的关系呢?这两件事之间的确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有间接的关系。或者说,前者与后者的相似之处触发了我对后者的思考。在圣经创世纪 章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一段经文是说,世界上原本只有“空虚混沌”与“渊面黑暗”,而光明却不同,它是被上帝创造出来之后才存在于世上的。黑暗相对于光明而存在拍摄于.10.:09我想“圣经中的光明可以理解为善,是被创造的,而黑暗就像恶,是本来存在且不需要被创造的,这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但如果反过来说先存在的是光明而不是黑暗,这样行得通吗?”如果我所思考的内容难于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来看待这样的问题:一个房间中相对暗的地方是缺少光明造成的,那能够反过来说房间中相对明亮的地方是缺少黑暗而造成的吗?通过我在大脑中的两个模型,我认为不能够说房间中相对明亮的地方是缺少黑暗而造成的。我所想到的 个模型是逻辑电路最基本的逻辑门之一:或门。或门其实没有听起来那么难以理解,为了便于理解我在这里将为它做一个简短的不精确的介绍。或门有两个及以上的输入端,只要任何一个输入口或者多个输入端口有电信号,它都会输出电信号。相反,只有当所有输入口都无电信号时,输出口才不会输出信号。“或门”模型了解了或门,现在我们开始思想实验吧!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将无输出理解为“黑暗”而输出信号理解为“光明”。试想一个带有两个输入口的或门所可能存在的四种状态:或门的四种状态我们会发现在四种状态中,或门只有一种情况为“黑暗”而绝大多数情况都为光明。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再仔细地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或门代表了一种加法逻辑,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发现“黑暗”+“黑暗”=“黑暗”。如果设“黑暗”为x,那么x+x=x,解得x=0。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黑暗”等于0,而0等于“无”,又因为“无”是不需要被创造的(两千多年前,婆罗门教最古老文献中就出现了“0”这个符号,代表“无”。即使不通过宗教文献,数学公式a+0=a也能够体现0代表着“无”的意思),因此黑暗等于无,是不需要被创造的,是本来存在的。在使用或门时,我们似乎发现其中是有“漏洞”的:在 个状态里,光明+光明=光明,这能说明光也是虚无的吗?这其实并不是任何漏洞,光明+光明其实等于更多光明,只是因为电路的性质与需要,输出不能等于“更多光明”。为了方便理解,我将不会再深入解释为何这不算一个漏洞,而是用一个更加浅显易懂的例子:一间有两盏灯的屋子。房间的四种状态这是有两盏灯的房间,像上面提到的“或门”一样,它也一共有四种状态:“更多光明”、“光明”、“光明”与“黑暗”。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或门所表达的加法逻辑:光明+光明=更多光明,光明+黑暗=光明,黑暗+光明=光明,黑暗+黑暗=黑暗。我们可以轻松地解出黑暗等于0,是没有“浓淡”的,是一个定值,是虚无,是不需要被创造的;而光明等于一个数(我们可以通过它所放出的热量或它所消耗的电能来衡量这个值),是有“浓淡”的,不是一个定值,是实际存在的,因此是需要被创造的。这样之后,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是先有黑暗而不是先有光明。有灯光的房间拍摄于.10..28通过 个思想实验,我们用逻辑电路理解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加法逻辑,而通过第二个更加通俗易懂的“房间”模型,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是先有黑暗而不是先有光明”或“神只创造了光明而非黑暗”又或者“神只创造了善而非恶”这之类的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看似简单但实则需要深思的“事实”,甚至一个数字“0”或者最简单的四则运算符也有值得我们探索思考的广阔空间,那么,让我们都成为充满好奇心的人吧,包括能适度质疑人类当前的认知,别不假思索就将真理与书上所传承的知识简单画上等号。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