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实现数字化传承光明

融媒体记者詹媛报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近日结题。在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金的支持下,项目组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以构建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方式,保护、传承并在世界范围内共享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迪庆纳西学会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历时5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介绍说,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研究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用东巴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现存3万余册,其内容涵盖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堪称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年,“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由于大多数收藏机构缺乏研究力量和彼此沟通,大量东巴古籍的内容和价值不为收藏者所知,成为“沉睡的宝藏”。据介绍,项目组在深入调研东巴古籍国际馆藏分布的基础上,数字化采集了分散收藏于国内外的东巴古籍。共收集国外11家、国内10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文献数字版共计册。发掘和数字化采集了大量东巴古籍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10余部,4万余页)。拍摄了大量反映东巴人文现状的视频和图片,编辑制作了纪录片与资料片。对采集的代表性东巴古籍请尚存的权威东巴祭师释读、翻译并音视频记录其全过程;全本释读、纳西语注音和汉语翻译东巴经典古籍19册。撰写和修订汉语编目的内容摘要,整理与分析了国内外18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编目资料超过册,数字化编目资料册。整理归纳了古籍编目的重要信息,包括:东巴古籍内容提要、所属仪式、释读东巴祭司、收藏机构、收藏时间、历史背景、来源区域和经书特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东巴古籍以及相关文献的信息化加工和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东巴古籍数据库、释读规则库及释读知识库,实现东巴文字、音像以及图形、音像并轨等海量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种检索。提出东巴文字机器识别技术,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东巴古籍的知识库和研究计算机辅助释读技术,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活着的象形文字”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继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zz/484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