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下落影退暑意,满街梧桐迎秋生。立秋过后,置身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林间,清晨的朝阳穿过树梢,光便有了形状,婆娑且又斑驳地落在了地上。漫步其中,微微凉雾,“亲吻”肌肤,氤氲之境,*牵梦萦。行至尽头,壮美山河间,忽逢“桃花源”。一基基高耸的铁塔映入眼帘,一条条闪耀的银线描绘在天地之间,在科右前旗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新篇!
翻看着年编制的科右前旗农电志,褶皱泛*的书页里,褪色的文字,将科右前旗的电力发展史一一地浮现在了眼前……
年11月, 座66千伏哈拉黑变电站在科右前旗正式投运,点亮了哈拉黑乡镇斑斑点点的灯火。
“那个时候,变电站里只有一台变压器,只有千伏安的容量,设备多是户外的柱上开关,维护起来也很是麻烦……”国网科右前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值班员邢国庆回忆着说道。
伴随着老师傅的回忆,将历史的车辙拖至久远。那个时候的科右前旗,因处于北温带丘陵山区,“十年九旱”成了这里的基本特征。因此,电力建设便成为科右前旗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66千伏哈拉黑变电站投运后,站外出线的供电线路最远公里,向5个乡镇,近人供电。在那个年代里,变电站工作人员需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值班工作,三餐都是在家里做好了装在铝制的饭盒里,自行车链条“吱嘎吱嘎”的响声,轮胎和石子摩擦的“沙沙”声融为一体。赶往变电站10来公里的路程,骑自行车近一个小时。就这样,工作人员们每天听着“白噪音”穿梭在田间乡野,在他们的耳中,这是最踏实的“音乐”。每次看到新投运的哈拉黑变电站都会喜笑开颜。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座变电站伴随着电力实业的发展走了许远许远。
时间辗转来到了年7月,哈拉黑变电站也到了她重焕新颜的时间。变电站的高压室进行施工重建,因工程需要对全站的全部设备进行停电,站内的工作人员提前对辖区内的用电用户下发了停电通知,随后便进行施工。可正当工程进行到吊装楼板时,家住在哈拉黑乡的居民刘连海便骑着摩托车急匆匆的来到了变电站。
“求求你们,快送电吧!医院生孩子,正在进行剖腹产手术呢,晚了怕孩子和大人的命都保不住了啊!”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上流了下来,眼角里泛着泪花,跺着脚哀求道。
“先别急,我这马上汇报情况!”邢国庆立即向公司请示,了解情况后立刻将变电站全站设备恢复供电,当隔离开关闭合的一瞬间,医院的设备、灯光便一下子全进入运行状态。不久后,婴儿的啼哭声便响彻了整个走廊。医生说的“母子平安”,让刘连海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事后,刘连海带着孩子和妻子来感谢变电站的工作人员:“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及时送电,我可能已经家破人亡了。”
“大概是年的9月份左右, 条66千伏输电线路乌——索线(乌兰浩特至索伦)正式架通送电了,整条线路多公里,那个时候的杆塔还是18米的等径水泥杆,线径才70mm。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恰逢工龄40年的供电所*支部书记李德宝说道。
李德宝先后在国网科右前旗供电公司担任乌兰毛都变电所、俄体供电所所长,用电股(现营销部)副股长(现副主任)、安监部主任等职务。可以说,他见证了科右前旗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巨变。回顾过去,运维检修班组建设的还不是特别完善,人员配置也不是特别整齐,每一次的巡视任务仅凭着两条腿,一双眼来完成。有的线路比较偏远,工作人员需要坐当天往返的客车到达现场,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发生故障时,便开始在地上“摸爬滚打”起来,泥泞的道路、齐腰深的“雪壳子”这些对他们来说都习以为常了。
在“摸爬滚打”中到了年,乌兰毛都变电站建成,站内一台千伏安的主变坐落在庭院里。“那个时候,变电站一年的供电量才1万多度,线路长度20多公里,末端电压才多伏而且还都限时段供电,每次到了送电的时间点,百姓的灯泡一亮都开心的喊‘长电来啦’!‘长电来啦’!”李德宝说道。
年供电量只有0度左右的乌兰毛都变电站,而这些电量都用在了居民照明的灯泡上了。逢年过节,家中仅亮起一盏40瓦的钨丝灯,工作人员迫不得已需要挨家挨户的进行大功率用电器检查。“那个年代,家里不敢挂灯笼,更别提电饭锅,电水壶了,只要一插上电,就会出现东家锃亮,西家漆黑的现象。”家住在乌兰毛都苏木的李大哥说道。
公司发展40年,沿着电网看兴安!回眸飞逝的光阴里,一路艰辛的跋涉,才更加深刻体会到在这段“峥嵘”的岁月中,前旗电力人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创造的历史性跨越。40年间,一条条输电线路绵延千里;40年间,一面面旗帜冉冉升起;40年间,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殊荣在科右前旗大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科右前旗已经成为兴安盟一张靓丽的名片,科学推进镇区规划建设,发展全盟整体的电网体系。年至年十年的建设规划中,66千伏变电站由原来的15座到如今22座的“演变”;容量由原来的80兆伏安到如今的兆伏安的“跨越”;66千伏输电线路由原来的千米到如今的千米的“延伸”。(董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