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小婷
每个人的青春回忆都有不同的元素,校服,总是其中之一。
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全国*协提交了一件集体提案《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提案认为,目前各省份对校服管理的方式不同、效果迥异,有地区仍出现“劣质校服”和“丑校服”。
因此提案建议:在改进校服美感帮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应重点破除限价及“地方保护”,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拥有选择“优质优价”校服的权利。
此提案一出,不少网友大呼惊喜,还给自己心中的完美校服要素排了个序,比如舒适度、耐穿、颜值、文化特色、选择性等。
网友的呼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甚至家长心中的真实期望。的确,校服,不仅是实用性的衣服,还承载着一份青春美感,具有唤起学生审美意识的功能。
它不仅彰显着学生身份,还是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维系着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期待与热爱。
比如,会有学生表示,自己学校的校服“ 值得拥有姓名”,不少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多年后,依然会穿着校服,形成校友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可见,校服应该讲究一点。好看的校服,会是青春回忆中的一抹亮色。
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期望,在现实中有时却难以落地。从过往经验来看,一些学校在设计校服时,存在地方保护、招标不透明的情况。缺乏选择权,自然也会导致校服不美观现象的出现。从这个角度说,校服不仅是学生身份的外在展示,也是教育景观的侧面呈现。
另一方面,据《光明日报》一篇报道,目前70%~80%的校服生产商都不具备设计校服的能力,因此鼓励更多能力强、资质优的生产商和面料商进入校服领域,也有助于提升校服的美感。
校服,不是简单的一套制服。哪怕整齐划一,也并不妨碍它能展现美感,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
校服,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穿着体验,
也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教育环境。
它既是一道校园风景,
也是一扇教育窗口;
既让学生散发着青春气息,
也能彰显出对学生选择权利的尊重。
延伸阅读
《校服能否好看些》
“小龙虾学院”毕业生被抢空,挺好
怀孕就被开除,女性职场歧视怎么破?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横幅合适吗?
教师的惩戒权,该不该有?
取消考研全国统考?来讨论一下
文字:孙小婷
策划:张永群
审读人:邓凯陈品高
责编:王子墨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等
朗诵:王茜
编辑:宗小宁吴亚琦邢妍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