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荨麻疹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410/8833364.html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tǎng)人声鼎沸(dǐng)人迹罕至(hǎn)3.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6.文中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7.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8.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9.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10.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11.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1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 的不同是什么? 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13.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一、作者与背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间写了 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二、文章主旨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三、重点问题汇总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2.第4段中“在未受教育之前……?“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坠入寂静而黑暗的世界的心理状态,表现“我”在黑暗、沉寂的世界中的焦躁、恐惧。然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3.第9段里写“我”发脾气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我”的学习过程是如此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4.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 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我”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5.“啊!世界是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品析这句话的含义。?直抒胸臆,写出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说明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很多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6.“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7.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回想起“我”因为自己的脾气而摔坏了莎莉文老师给“我”的洋娃娃,并且怎么也拼不好它,“我”十分伤心与后悔,“悔恨莫及”。???8.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联系文章内容谈你的看法。?不可以。“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重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地揭示了这个中心。而“我的老师虽然也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所以,“我的老师”不如原来的标题好。11.《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治上主张“仁*”,“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ǎng)殆(dà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三、内容梳理 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交友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第六章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 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字词解释:三*:*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2.译文:孔子说:“*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3.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3.课文探究:讲求仁的途径,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多学、多思、多问)四、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词语1.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志:志于学立志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三十而立表修饰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乐亦在其中矣乐趣回也不改其乐乐趣(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六)沿袭到现在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五、其它常见名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8.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9.不在其位,不谋其*。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小不忍,则乱大谋。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