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严家炎近照本报记者刘平安摄/光明图片87岁的他,被作家宗璞称为北京大学里的“大侠”,率先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搬进北大课堂,秉笔直书为丁玲、萧军等人“翻案”,把鲁迅小说《铸剑》归为武侠小说而与一位学者发生激烈笔战……在一次次文学论战中,他坚守着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他说:“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初冬的北京阴雨绵绵,别有一番历史感。在养老院的文化室里,87岁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已静候多时。见到记者,他上前一步,热情而有力地和记者握手。落座,耳边传来悠扬的钢琴声,身后是老人们的书画作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严家炎娓娓而谈。他目光坚定且专注,语速缓慢而清晰,似一株饱经风霜的不老松。忆起幼时读过的《孟子》,老人张口便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谈起当年的种种文学争论,他不疾不徐地讲述前因后果;说到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成熟,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年出生于上海的严家炎,从小喜欢文学,高二时在上海的《淞声报》上发表两篇短篇小说,由此一生与文学结缘。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文艺理论方向副博士研究生。然而,当时的形势打断了这个求知若渴的青年人的学习梦想。入校不到两年,由于缺乏教师,系领导找严家炎谈话,让他给留学生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就这样,他提前走上了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作家宗璞称严家炎为北京大学的“大侠”;学术圈里,严家炎是人如其名的“严上加严”;在夫人卢晓蓉眼中,他是“一名纯粹的学者”。听到这些评价,严家炎淡然一笑,说起一段往事。20世纪60年代初,严家炎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时,主编唐弢一再强调,要读原始材料,翻阅期刊,以便了解时代面貌和历史背景,作品要查最初发表的期刊。两年多时间里,严家炎先后阅读了近二十种文学和文化期刊,留下了至今还保存着的十几万字笔记,弄明白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疑难问题。“这对年轻学者的成长极有好处,我后来在教学和研究中也一直坚持这个习惯。”认真研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北大,严家炎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在现代文学领域有了不少新的发现和开拓:重新发掘了“新感觉派”和“后期浪漫派”;著作《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空白;发现鲁迅小说以多声部的复调为特点;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不是“五四”时期,而是晚清时期。严家炎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它是有思想的艺术。真正的文学,总是能通过自己的思想艺术去吸引人、打动人。在他眼里,一些有思想的通俗文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