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五经这是四书之一《大学》开篇提出的三条纲领,告诉我们“大学”真正要学的三条基本内容。这里的“大学”,并非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是教我们如何做君子的学问。
今天我们先一起学习:明明德。
一、何为明明德?
“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个动词,彰明、让……明亮起来的意思;第二个明是个形容词,意思为光明的、美好的;明德,即是光明正大的、美好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让我们光明美好的品德明亮起来。
二、明德从哪里来?
很多人认为光明美好的品德是后天习得的,其实不然,明德为人之本有,与生俱来。何以证明呢?
比如,幼儿、小孩做事会遮遮掩掩吗?不,他们光明正大的!
再如,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掉进井里,你会本能地生出恻隐之心而要去救他,恻隐之心正是明德之一。《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见,明德是人本来就有的。《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就是最明的德。
所以,老子《道德经》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就是刚刚出生的婴儿,其德是最厚的。
老子道法自然三、既然明德本有,为何还要去明呢?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明德会被遮弊!我们有喜怒哀乐,我们有食色的本性,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成长路上会本能的趋利避害,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明德被遮蔽。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我们的恻隐之心我们的明德本能地告诉我们要去扶她,可是我们转念一想,如果我们去扶她自己会不会遭受损失,于是我们犹豫了,甚至放弃了。
老人摔倒要不要上去扶?再比如,我们天性就爱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孩子打一顿,等我们冷静后,又觉得愧疚;我们天性就孝顺我们的父母,可是当父母没有满足我们的欲望时,我们却会讨厌甚至怨恨父母,等老了平静了又觉得对不起父母。
所以,与生俱来的明德会被遮蔽,我们要让它重新明亮起来。
四、如何明明德?
明明德,孔子把它叫“复性”,恢复我们的本性。《论语》:“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已复礼,则我们的明德、仁德就能呈现出来。
既然明德是被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食色的本性,我们的私欲给遮蔽了,那我们去掉喜怒哀乐,节制自己的食色本性,感知并抛弃个人私欲,明德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对此,王阳明有个比喻,仁心就像是一块镜子,本来是明亮的,无物不照,随感而应,把一些都照得真真切切的,可是人还有一些私心私欲,这些私心私欲就像灰尘一样,把镜子(仁心)蒙蔽了变模糊了。所以我们只要把人性中的私心私欲去掉,把这些灰尘擦掉,镜子自然明亮起来,明德自然就恢复了。
王守仁(号阳明)画像五、明明德之后有何用处?
明明德之后,我们光明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了,我们的个人修养得到了提升,我们受人尊敬了,我们可以实现爱人与人爱的统一,生活自然幸福。
然而更重要的是,正如王阳明所说,仁心就像是一块镜子,当我们明明德之后,当我们把私欲去掉后,仁心这块镜子也明亮起来了,我们本心也能像明镜那样无物不照,随感而应,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本真都照出来,我们自然而然也就该如何做才是最合适的了。
比如,假设你是京九铁路的火车司机,你驾驶的列车是不需要经停东莞站的。有一天,你开着火车快速进入东莞站时,你忽然发现列车前方不远处有5人在施工,你无法刹住火车,这样下去就是5条人命。突然,你发现前方有条分轨,而你此时也有条件转轨行驶,可是分轨上也有1人在施工!请问,你如何做才是合适的?也许,在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后,你会选择驶入分轨,毕竟那里只有1条人命。可是你错了,分轨上的那名工人是正常合法施工,他本不会死,却因你的权衡利弊而死于非命,本质上你这是故意杀人!往后余生你的良心也会谴责你。而如果你不权衡不转轨,就正常行驶,那5条人命也不过是意外事故,责任不在你,而你往后余生良心也会好过。
是不是觉得很惊讶,不可思议?遗憾的是,除铁路与站点外,它是个真实故事,那时法院就是这么判的。
所以,只有当我们明明德,当我们摈弃趋利避害之心,去掉喜怒哀乐,节制自己的食色本性,抛弃个人私欲,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本真,我们才能按照事情的本真(本来的样子)行事,让一切符合道,让事情事半功倍,让我们的人生更顺畅!
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即是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