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秸,是老家的方言,其实就是玉米秸秆儿。
一到立秋,村东大片庄稼地里的棒槌纷纷开出花穗,其秸秆儿,也就是棒槌秸,就可以吃了。那时,野孩子们没什么好吃的,便把嘴巴伸向家外。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汶河里、树林中,还是庄稼地、田野、路边草窠、村东果园子、南菜园……只要是能吃的,要是被我们发现了,基本上都会遭殃。
一年四季,村中的野孩子们到处游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找吃的。
即便是凛冽的寒冬,我们也会去寻找散落在村庄各处的柿子树,因为,很多人家会故意让那些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梢枝头,等着它们风干后再采摘下来。当然,也有很多人家就是不想要了,嫌不好吃。但是,我们不嫌啊。冬天里,吃几口涩涩的柿子干儿,也是种奢侈,不能总是偷自家的棒槌去换棒槌花吧。
这是个空档。果子、地瓜,果园子里的各种水果都还青涩,不能吃;西瓜、*瓜、西红柿、甜瓜等都快*秧子下市(方言,没有)了,能弄来直接吃的东西开始变得稀缺。棒槌秸就是在这种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了。
某种程度上讲,老家的田野真是从来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野孩子。
棒槌秸虽然比不上南方的甘蔗那样甘甜、饱满,但是,拿起扒去皮的一节,“吭哧吭哧”地来上几口,一咬,一嚼,那种清冽的甘甜也是可以把我们瞬间陶醉的。何况在那个时候,我们压根儿就没见过甘蔗。
就是想吃棒槌秸,我们也需要偷,再就是等着父母的施舍。没有哪家的大人会管够的。吃了棒槌秸等于毁了一棵棒槌,至少是少了一个棒槌的收成。我们都懂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过瘾,能偷来的话,我们就不再难为自家的父母了。
大部分情景往往都是这样的:放学或是星期天,野孩子们在外面疯狂时,会在发现没有大人劳作的空隙里迅速钻进棒槌地,找几棵相中的棒槌秸,手脚并用地折断后拖着就跑。
这种时候,是顾不上棒槌秸叶子上那些小锯齿对胳膊、脸的伤害的。等到了安全地方,把那些该死的叶片儿撕扯掉,就把棒槌秸掰成一段一段的,去皮,开始狼吞虎咽、大嚼特嚼,甜啊。现在想想,都可以幻想出那一口棒槌秸放在口中咀嚼时所带来的清爽、甘美,无限怀恋。
因为是偷来的,我们只能在背人的地方大快朵颐,你一根我一节地分享。但是,要是父母去棒槌地浇地、施肥时一念慈悲给带回来的,那就可以光明正大,边嚼边走街串巷,更多的是为了显摆一下,馋馋别人了。
把棒槌秸的瓤儿吃掉了,剥下来的皮儿还有个绝佳的用途——制作一副漂亮的眼镜。把棒槌秸皮儿弄成一条一条的,再找来往年干燥的棒槌秸瓤儿,仿照着爷爷奶奶的老花眼镜,就可以做了。用高粱秆儿也是可以制作的。
没什么技巧,但是,制作完成后戴到自己脸上,一个学究气十足的“书生”便诞生了。即便你是骨灰级野孩子,这幅棒槌秸眼镜也会让你瞬间变成“三好学生”,尤其是在气质方面!
不信的话,找个空,现在就去棒槌地里弄些棒槌秸,边嚼,边动手做一副眼镜。
试试,在保证你能立即找回童心的同时,戴上亲自制作的棒槌秸眼镜,绝对让你开心一天,快乐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