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方克立逝世,享年82岁。
方克立,年6月出生,湖南湘潭人。年至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同时继续在南开指导博士研究生,直到年 一名博士生毕业。在南开大学工作时,他致力于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先后培养了29名博士、15名硕士。
方克立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他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已得到学界的公认。他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等,还主编多部丛书、辞典和 教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
书香,在云端飘起
——4·23世界读书日多场读书活动举行
光明日报记者韩寒
4月23日,世界又迎来了一个读书日。与往年的熙攘相比,今年的读书日显得有些安静。大型书展取消,各地读书节寥寥,疫情的延续也减缓了人们走进书店的步伐。但这并不妨碍书业同人在各类平台上组织活动,呼吁人们读书,也不妨碍读者沉下心来,安静地读完一本书。
4月22日,位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三层的“怀中读阅童馆”绘本区域,一位妈妈正在给女儿讲书。光明日报记者韩寒摄/光明图片
4月22日,位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三层的“怀中读阅童馆”,一名小读者正在读书。光明日报记者韩寒摄/光明图片
一屏万卷,市场可观
“缥缃万卷待与君归”“本草良方中医古籍”“百余种老连环画专场”……仅听名字,会让人产生置身实体书展的错觉。然而,这却是中国书店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孔夫子旧书网举办的在线促销活动。
虽是旧书,但也吸引了不少读者。数据显示,一函三册的《金匮要略心典》业已售罄。
与中国书店安静的网络展销相比,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抖音平台不断推出的直播活动,“吆喝声”要响一些。近日,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也加入了直播队伍,在访谈中,列出了《左传》《史记》《红楼梦》《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世界 一个夜晚》等一长串书单。“我认为,还是要读经典。读者读一本书时,往往能将自己的生活代入进去,这是经典作品的力量,也是经典作品的命运,能给人带来很多启示。”李洱说。
不仅售书从线下转向线上,读书这一环节,也逐步从纸上转移到了屏上。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中国出版集团组织旗下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出版社,邀请严歌苓、曹文轩、康震、沈鹏等名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趣闻,推介自己的“枕边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现代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单位和70余家读书会、家书店共同发起“阅读一小时·”线上读书嘉年华活动,近10万名读者报名参与。在另一场针对青少年的“致青春为家国”云上经典共读计划中,该社邀请作家和文化名人一起,以社群读书会、视频阅读的形式,为广西全区所大中小学和各地市县图书馆领读中国古诗词,参与人数上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告诉记者,近来他在读《资治通鉴》和《鲁迅全集》,通过电子阅读器,而非实体书,“查阅生字方便得多”。数字化阅读逐步占据主流,在该院近日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验证——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3%,高于纸质阅读59.3%的接触率。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41分钟,远超读书的19.69分钟和读报的6.08分钟。
“数字化阅读的增长,是阅读的幸事。它让信息快速普及,消弭了城乡之间原本巨大的鸿沟,甚至消弭了文化程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接触差异。”魏玉山分析。
听书之举,悄然成风
打开三联“中读”App,可见平台专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打造的直播专题——“幸有读书可慰藉”,向读者介绍“宇宙简史与人类未来”“福柯笔下的瘟疫”“汪曾祺:我们时代的苏东坡”和“送给你的十本书”。
在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快阅读”和纸质书籍温润平缓的“慢阅读”之间,《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社交平台阅读产品团队,一直在努力打造一种“中阅读”——将书籍中的知识,转化为音频,约请名家说给读者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三联“中读”逆市上扬的新增用户量和在线用户峰值,似乎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很久以前,我就不刷屏了,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