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样态新形式新现象层出不穷文艺评

光明日报记者李笑萌光明日报通讯员朱燕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过去十年,文艺创作充满活力,新的文艺样态、文艺形式、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文艺评论也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作用?记者近日就该话题展开采访。评论者要适应新的创作和传播环境当前,大数据创意编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体感交互红外感应等数字技术已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不仅为文艺实践带来新变化,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剧场中的沉浸式体验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屏幕上的炫目效果蕴藏着哪些“黑科技”?技术对艺术将产生哪些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文艺评论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工具包”。“以电影《只此青绿》为例,它既不是一个单纯为镜头语言而设计的电影,也不是一个简单拍摄的舞台剧纪录片,而是一个以审美为引领的舞剧艺术电影,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面对层出不穷的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和技术创新的新作品,文艺评论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文艺理论、美学工具,并找到准确的视角和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些新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互联网和新媒体催生出新的文艺类型,也改变了文艺评论的形态与传播方式。以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为代表的艺术创新探索,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要求。图为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剧照。资料图片当下,一部新作面世,要想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为之“买单”,网络评论是不得不过的一关。无论是文字短评、视频短评,还是弹幕发言,都成为年轻观众选择文艺作品的重要参考。“在互联网平台上,诸多面向大众的作品被重新解读评论,形式之新、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肖向荣说,数智时代的文艺评论与传播,呈现出分众、分圈、分层的特点,在不同的圈层和群体中,大量生动的、非传统形式的评论影响着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判断。“网络文艺评论跟传统文艺评论发声的方式不同,并不一定具备学理性,往往简单、直白地提供观点,抓人眼球、传播迅速,一些片面的、主观的评论有时也会给作品带来极大的‘杀伤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提出,在网络时代,专业的文艺评论者不能缺位,对偏颇的、错误的网络评论应及时回应和纠偏。然而,摆在文艺评论者面前的一个现实是,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行业专家的意见不一定具有传播力,专业的评论意见也无法与网络认可度画等号。因此,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增强文艺评论的通俗性目前,文艺评论实践滞后于文艺创作实践。这种“滞后”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些评论文章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晦涩难懂,远远不如文艺作品那样生动。“一些音乐评论大量运用公式分析、和声分析、技法分析,虽然专业但普通受众看不懂,再权威也无法得到认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海宏说。这是因为,高校教师一直是文艺评论队伍的主力军,很多高校教师把文艺评论当作学术论文来写,导致文艺评论学术性有余而通俗性不足。另外,大多数高校教师远离文艺创作一线,主要从事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这也导致其文艺评论文章不够接地气。周海宏认为,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做好通俗化“转译”工作,才能让专业的声音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其观点和声音才能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传播,进而产生影响力。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认为,在舞蹈评论中,评论者要有“以文通舞”的能力,即将不依赖于语言文字的舞蹈之美还原到口头和纸上的能力,“舞蹈评论者的文字不仅要表达精确,还要具备形象性和情感性,能传达作品蕴含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审美想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优质的文艺评论直率真切、新鲜活泼、有话直说、有的放矢,评论文本有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文艺评论的思想性近日,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揭晓后,网络上一度对获奖作品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文字的正误上,而非兰亭奖体现的审美新风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宗超认为,书法实践的顺序是从技法层到形式层、主题层、气韵层、风格层,而评论的路径正好相反,首先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pz/78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