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关于“死而不朽”的论述观点,自此而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数千年以来,能完成其中一项的仁人志士不算稀缺,但是能同时完成这三个目标的人寥寥无几。
清代王士祯非常推崇阳明先生,认为他是明朝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纵观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在立德上,王阳明立志学做圣贤,参权阉、致良知,视人犹己,视国犹家;
在立功上,王阳明平定西南多地叛乱,43天平定宁王叛乱,年老病衰之时病逝于征途;
在立言上,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继承发展心学,推行致良知、万物一体之仁等学说,影响深远。
到了近代,梁启超先生据此评判,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第一圣为孔子,儒门先师,万世师表;第二圣为王阳明,功言德,三不朽;半圣为曾国藩,千古完人,中兴名臣,这一说法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和流传。
阳明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被后世许多人推崇为人生偶像,学习王阳明和阳明心学,应该从成就阳明先生的四颗虔诚之心开始。
第一:培育光明之心,树立坚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立志)。
王阳明打小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别人在为进学科举努力,他却把“成圣贤”竖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3岁,父亲王华在北京当官,无暇管问,他被送进重点私立学校读书,一上学,他就问先生:什么事儿是做人第一等要紧的事?
先生回答:应该是读书科举做官。
王阳明竟然摇摇头说:错啦,做人第一等要紧的事是做圣贤!
先生目瞪口呆!
圣贤是什么人呢?圣贤是指品德高尚、才智超凡之人。《说文解字》记载:“圣者,通也”,圣贤通达万物、知晓天理,是人类学识、思想、行为最完美境界的人。
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换成今天的话,立志首先是确立理想和目标,更是要确定信仰和信念,阳明先生临终前说到:“此心光明”,这颗光明之心,又何尝不是从幼时便开始坚定培育的呢?
第二:培育向学之心,坚持终生问学的长期主义(勤学)
已经立下成为圣贤的Flag?但是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王阳明几乎用半生的时间去求索和验证,他不断坚定向学之心,几乎遍求当时所有的著名学派学说,这种超越了毅力的疯魔,造就了学识渊博,见解独立的阳明。
《传习录》中一篇《徐爱跋》道:“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再比如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17岁时,父亲王华给王阳明安排了婚事,去江西南昌迎娶妻子。然而在婚礼当天,新郎却找不到了!丈人家与宾客找遍南昌城也不见王阳明的踪影。直至第二天早上,王阳明才悠哉现身。
原来,他的丈人家为他婚事而忙碌,王阳明闲来无事,便到南昌城里去走走看看。他漫无目的,一路闲逛,不知不觉地就到了著名道观“铁柱宫”。他遇见“铁柱宫”的一位老道,此人面含微笑,以眼观鼻,以鼻观心,正在榻上打坐。那种静谧安详、怡然自得的神态,深深地吸引了王阳明,于是他便好奇地走了进去,与老道攀谈起来。谁知这位老道士却也健谈得很,而王阳明更是对道教的养生之术怀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一个是谈得兴起,一个是听得入神,不知不觉竟然就过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高照时,才怡然自得地回到丈人家。
新婚之夜竟然因为与老道士坐论对谈而忘记了自己的婚礼,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但是这又何尝不是阳明先生极致的向学之心呢?
第三:培育清澈之心,笃行克己去私的事上磨练(改过)
王阳明在乡间闲居之时,一位同乡的老农来拜访他,老农支支吾吾地说他有一块地,位置很不错,现在家里遇到了急事,希望把土地卖给他换钱。阳明先生听后告诉老农:你现在遇到了困难急于卖地,肯定是贱卖,我怎么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这样,我借你一些钱,你先救急,过后再想办法还我。
不久之后,王阳明带着弟子出游,来到城外,看见一片田地依山傍水,开阔僻静,环境优美,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王阳明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如果在这里建个书院,每天在这样优雅的环境里读书、讲学,该有多好啊!”
王阳明话音刚落,几个弟子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弟子对王阳明说:“老师,这块地就是那天要卖给你的那个人的啊!当时您没买,还借钱给他。”
王阳明听罢,一拍脑袋,懊悔地说:“哎呀!真后悔当时没有买下,早知道是这样一块灵秀之地,说什么也不会错过。”说完,王阳明便席地盘腿而坐,闭目静思。
弟子们见老师如此后悔,谁也不敢吭声,只得在旁边默默地陪着老师。过了好一会儿,王阳明才缓缓地睁开眼睛,脸上微微地露出了笑容。他平静地对弟子们说:“错失了这么好的地方,刚才我的确很后悔,完全是贪婪和私欲在作怪啊!现在好了,经过一阵静思和反省,我把贪婪和私欲赶跑了,心又恢复了平静,心情回归了愉悦,已经不后悔了。”说完,他开怀大笑,引得刚刚还不敢出声的众弟子也笑了起来。
第四:培育仁爱之心,贯彻推己及人的一体之仁(责善)
王阳明是儒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致良知学说,核心传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阳明先生认为人的内心可以体察万物,所以“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意思是强调圣人将天底下的人,都看作是他的血亲。因此,王阳明倡导的仁爱是博爱,爱天下之人,爱宇宙万物,就叫“万物一体之仁”。
他向天下人推行“万物一体之仁”的教化,想要帮助天下之人克制私心,恢复心体的本然状态。他认为:我们要把天地万物都当成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我们和天地万物就是一体的。阳明先生还用通俗的事例解释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摔倒,我们的心会为他紧张,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和小孩是一体的,以此类推,我们看到狂风吹走了麦苗,我们也会心生怜悯,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和麦苗是一体的。
王阳明的思想超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非常推崇阳明心学,他说:在物质主义和商业主义盛行、充满暴戾之气的21世纪,王阳明心学相当于一剂药效十足的强心针。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阳明心学更是打开心性之门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学习和树立光明之心、向学之心、清澈之心和仁爱之心,才能纯全心性,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