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雷锋叔叔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要不留名,否则做好事的目的就不纯了似的,导致每次做好事都得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别人知道,这倒像是在做贼了。但是人心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偷偷做了好事,想着不去争那个名声,别人倒以为是在害他,在心里偷偷记恨上了,有那些心狠的还想报复一番,最惨的下场就是伯仁那样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一句很常见的俗语,实际上是一场恩将仇报的谋杀,这位伯仁死的实在是冤。伯仁伯仁是周顗的字,周顗是两晋时期的人物,曾跟着司马睿南渡江东,算得上是元老级别的了。这位周元老,出身可不一般,乃是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实属是名门望族,而且从小就名声在外,照两晋时的选官办法,他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出生就在罗马。果然,周顗成年之后,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本来还算是官运亨通,可这周顗,虽然出身好、名气大,却并不像很优秀的样子,尤其是南渡之后,他的命运开始坎坷起来。周顗打仗是不行的,将军的儿子又怎么样,要不是陶侃及时救援,差点儿就死掉了,至于当时人所吹捧的高才,也没见什么传世名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爱喝酒,而且酒量极大,喝醉了还喜欢胡说,就因为喝酒这事儿,他已经被弹劾好几次了。要说周顗最大的优点,那大概就是德行吧,当时的人对此很是吹捧。公元三二二年,王敦在武昌兴兵谋反,打得旗号是诛杀奸臣刘隗,刘隗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劝说司马睿杀掉留在京城的王氏族人,其中就包括王导。王导心里不免埋怨哥哥,可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保住性命,他只得带着王氏子弟去宫门口请罪,他们跪了很久,司马睿也不愿意见他们。王导正在焦急之时,恰好遇到周顗要进宫面圣,王导跟周顗的关系不错,他曾经还枕过周顗的膝,王导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他忙恳求周顗道:“伯仁,我全家一百多口的性命,全都靠你了!”可周顗竟好像没有听见一般,径直走了过去。王导的心凉了一大半,果然树倒猢狲散呐!他现在落魄如此,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哪会对他伸出援手。王导可王导误会周顗了,周顗进宫之后,在司马睿面前说尽了王导的好话,恨不得用自己的人品担保,王导绝对是个忠诚的臣子,司马睿信得过他的人品,也就同意赦免王导。救得朋友一命,周顗极为高兴,在宫里喝得酩酊大醉,出了宫门后,王导还在那里跪着,又喊了他几声。周顗心情极好,就想跟王导开开玩笑,他故意不搭理王导,反而跟随从说:“今年杀了乱臣贼子,换个斗大的金印戴在身上。”可以想象,王导听到这句话时,该是何等心情!周顗回到家中之后,觉得昨天的求情还不够,又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奏章,希望司马睿可以饶恕王导。可是这一切王导都不知道,他现在只认为周顗是个落井下石的小人,心中恨他入骨。后来王敦入了京城,掌握朝政大权,王氏一族可谓是煊赫。王敦就周顗的安排询问王导的意见,刚开始王敦提议让周顗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毕竟周顗名声在外,可王导沉默不言,王敦看弟弟似乎不太乐意,又提议让周顗做尚书仆射,王导还是沉默不言,王敦也知道弟弟跟周顗有隙,干脆就杀了周顗,王导依旧沉默不言,王敦知道,这次的沉默是默许的意思。王敦周顗死了,王导以为死的是仇人,出了口恶气,可是后来他在整理文书的时候,却发现周顗为他求情的奏章,此时他才明白过来,周顗是自己的恩人呐!他追悔莫及,痛哭流涕,都没有用了,也只能在自己的家人面前忏悔,“我虽然没有亲手杀伯仁,伯仁确实因为我而死。幽冥之中,我辜负了这位良友啊!”如果周顗让王导知道自己做的事,何至于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