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善与恶

在很多古老的宗教及文化里面,光明与黑暗是常见的一对概念,比如祆教的教义中,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从光中产生,恶神安格拉曼纽隐藏在在黑暗中。光明与黑暗成为一对象征善恶不两立的概念。在《圣经》中,神是光的描述比比皆是,而人行恶也会被描述成“在黑暗中行走”。研究文化形态对比的人因此说,基督信仰并非独创,而是借鉴或沿袭了远古亚洲各神秘宗教的一些教义。然而,基督信仰里的“光明”与“黑暗”,和上文提到的古代各宗教有本质的区别。那些文化中,黑暗与光明针锋相对、此消彼长、你死我活,黑暗是与光明对立的一种势力。但是在《圣经》中,光明与黑暗并不是对等的两个概念。

“光”是一个实体,来自于“发光体”,而黑暗只是一种状态,一种缺乏光的状态。屋子里黑暗的时候,我们吩咐人“拿一盏灯来,我需要光”,但是屋子太亮的时候,没人会说“拿一点黑暗来,我需要黑暗”,黑暗的增多,是靠减少光、遮蔽光来实现的——光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黑暗不是,黑暗是光的缺乏。

《罗马书》里说:因为他们虽然知道 神、却不当作 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在这段话里包含两组概念,当人不认识神的信实,思想就会惦记虚妄,当人看不到神的光明,心就会昏暗。虚妄和昏暗都不是实体,而是缺乏信实与光明的状态。

“善”与“恶”也是同样的关系,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善”的缺乏,对“善”的茫然无知——作恶的人很多时候并非刻意要作恶,而是类似色盲一样,“善盲”。当我们具体去审视类似地沟油这种个案中的作恶者,你发现他们老实本分,和我们想象中“恶人”的形象大有距离,他动机常常只是让家庭多一些收入,赡养生病的老母亲、给孩子添点新衣服之类。“恶行”的后面并不一定有恶*的意图,只要人缺乏对“善”的认知,私欲自然会浑然不觉的走向“恶”。这就是《约翰福音》里所描述的“黑暗却不接受光”。愚昧是“恶”滋生的温床,缺乏对“善”的认知,则恶行借私欲的“本分”而发作。因此,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说法,是多此一举的阐述,因为“平庸”不是一个实体,平庸是 因素的缺乏,是对“善”的认识不足。针对“平庸”的阐述,最终引发精英主义的恶果。

更多的人选择恶行并非不认识善,而是在某个时刻吗,刻意的躲避“善”的光照。也就是薇依说的“恶躲避光亮”。行恶的人被抓,常见的反应是悔恨交加,自责糊涂,但你问他“当时你怎么想的?”,他大概会说:我只是想给我老婆买一件衣服等等,“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是一个很常见的句子,人行在恶中的时候,故意不去思想“善”、“正义”、“原则”,干了再说,这就是人为的阻挡光明,使心灵昏暗。

可见,我们并不需要面对一个“恶”的实体、“黑暗”的实体去战斗。我们只是要认识神的正义、良善,在任何时候不刻意阻挡光明的实体对自身的作用。

《圣经》中写撒旦对耶稣的攻击,那种攻击不是影视剧那样以刀枪或獠牙来 ,而是诱发人心中的私欲,他的每一句话都发自对人的关心,引发好像顺理成章的后续行动。他借着人的软弱,暂时遮挡公义的光,使人的心昏暗,选择性的避开公义。但是,耶稣回答撒旦的话是“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乃是靠神的话语”,“不可试探你的神”, 的回答更有意思:“撒旦退去吧。”于是撒旦就消失了。耶稣根本不针对撒旦的恶去做什么,他前两句话似乎是自言自语,坚定自身与父神的关系,在恶的侵袭面前,人要做的是反复肯定自身有神的光照,“撒旦退去吧”,撒旦自然的就退到虚空里去了。

卡拉瓦乔《呼召使徒马太》,善于用光的画家用一束外光提示出耶稣指向马太的手,寓意鲜明,庄严完美,绘画史上的经典杰作。

佛教讲“虚空”,说这个物质世界的毫无意义。但《圣经》告诉我们,神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所说的“虚空”,是指违背了神的“信实”去追求的状态,是我们心灵深处对神的无知和缺乏。“信实”、“光明”、“善”是实体,“虚空”、“黑暗”、“恶”是前三者缺乏的状态,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概念。我们战胜邪恶并不用跟它打仗,而是确保自身时刻不离上帝“善”的光照。

薇依说:假如世界本来毫无价值,那“恶”又战胜了什么?

愿神的大能帮助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pz/54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