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太湖等湖泊的考察
“
摘要:我國多地水文化源遠流長,而以南方河網的文化底蘊爲最。江蘇省無錫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境內水網發達,依仗著太湖、大運河、梁溪河等湖蕩,不僅形成了江南水鄉秀色風景,更加增添了獨特的水文化底蘊。關鍵詞:水文化、無錫、太湖、運河、社會價值
古希臘 哲學家、被馬克思譽爲“世界 哲人”的泰勒斯,在揭示萬物之本源時强調“水是萬物之源”,世界上存在不同的事物,皆因水的密度有所差別而不同。由此可見水資源至少在古希臘時代對于人類文明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人類的發展離不來水,不同國家、地區的起源都與水有著密切關係。如沿地中海國家、波羅的海國家、環太平洋國家,等等。可以說,水對成就人類,以及人類文明的不同形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江南水鄉無錫而言,水資源可以作爲一個特色鮮明的標簽,市域內大小河道共計5,條(段)、長7,3km,湖泊39個、面積.5km。無錫先民傍河而居、以河爲生,逐漸孕育出特色鮮明的水鄉文化,秀麗宜人、玲瓏溫婉、富力繁華的親水環境。“調鶏從自得,相馬任群疑。頗似沈冥者,非徒游俠兒。橐裝無錫水,竿牘故人詩。吾家 子,如君定白眉。”早在明代就有相關的明確記載。可以說,無論是先天的特質還是後續的沿革,無錫這方土地與水交融,“以水爲本”開啓了無錫城市發展的紀元。而作爲城市水文化與資源核心的太湖成爲理解無錫這座城市的文化的關鍵要素,太湖、運河孕育了生于斯、長于斯的生靈早在清代就有記載:“府東南八十裏,南自宜興,接浙江湖州府界,東自無錫,接蘇州府界郡境。湖堤環繞凡百四十八裏有奇,自昔有事,太湖常爲攻取之徑,蓋三吳形勝所關也。”,也接續了城市過去與往後的榮光,故不僅有江南水鄉的秀美景色,還有綿延千年的水文化傳承,是我國南方河網地區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太湖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出。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同用,以避季曆。季曆果立,是爲王季,而昌爲文王。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爲吳太伯。”泰伯奔吳通常被視爲是吳文化之本,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泰伯奔吳而成就了吳地根基,這是一個誤區,不可忽視的是,在此之前,太湖流域的先民已經開始營建自己的家園,創造著自己的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絕對年代爲公元前~前年,馬家浜文化的絕對年代爲公元前~前年。證明土著的先民們在栖居的土地上已開始了稻穀的種植,魚蚌的捕撈,還有木舟的製作。這表明先民栖居之所與水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繫。
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太湖對無錫的影響不僅在新舊石器時代的水稻種植等有機組成方面,在有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吳越之間。注:今吳至澤是也○釋曰:周禮。楊州雲:其澤藪曰具區。鄭注雲:‘在吳南。’地理志雲:‘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也具區在西。古文以爲震澤禹貢。楊州雲,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泰伯奔梅裏還爲當地創造構建起具有地方性意義的獨特文化底蘊。泰伯奔吳,不僅使得中原地區的先進農耕生産技術和生活方式進入到了當地土著,更在于利用太湖水域廣布的特點,在這塊溫潤且水源發達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太湖在吳縣西即古具區、震澤、五湖之處。越絕書雲:‘太湖周回,三萬六千頃,禹貢之震澤。’爾雅雲:‘吳越之間,巨區其湖,周回五百里,襟帶吳興、毗陵諸縣,界東南水都也。’古今傳記,不同者,幷具辯證門。”可以看出到了宋代,吳地一帶經過發展生息,不僅面積廣大、湖泊廣布,對當時人們認識地理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泰伯的創造與發展,到闔閭、夫差時代逐漸能够與中原諸侯列國抗衡,甚至短暫稱霸一方。春秋時期,“練瀆在太湖舊傳吳王所開以練兵。”他們懂得利用豐富的水資源來强化軍事,表現在造兵船,訓練水師,使吳國能够在烽烟四起、列强紛爭的時期迅速崛起。不難看出,吳地文化的興起是根植于太湖山水之間的太湖,水資源對于一方水土的作用不僅表現在農業生産的便利,還有在鞏固一方勢力上,有著內陸地區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據王仁輔《無錫縣志》載:“凡歲澇,則是邑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旱則湖水複自此溪回,居民藉以溉田。”實際上,太湖所帶來的優勢仍然在依靠著梁溪河的回環。
從産生的社會價值來看,太湖所蘊含的社會功能值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空間上,太湖有容乃大,有著三千六百頃水域,這是環太湖文化圈居民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基礎,是聚集生活的場域。仙蠡墩遺址在梁溪河畔,是迄今爲止無錫發現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距今約—年。在生産方式上,先民們運用得天獨厚的水源優勢發展漁業、灌溉。智者樂水,水能激發人們的心智,在親水、理水的生命歷程中,“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術也。’闔閭曰:‘善。’”建築、造船、種桑養蠶、冶鐵鑄造等生産技術逐漸成熟。在太湖寬闊的水域和周邊的良田沃土上,滿足生活需要的各種生産技術相繼得到開發,商業貿易也呈現雛形。
經過了漫長的漁業、農耕社會,吳地文化在原有格局上再度發展,在隋唐至明清時期有了創新性的突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南文化,明清時期江南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能够有力地觀照出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統治的因應等內容,反映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與家庭文化等的多樣化特質。
二、運河歷史發展無錫城市的沿革與發展,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大運河的影響,從泰伯奔吳開始,運河是支撑無錫城市從無到有、從有到强的經脉。
放眼水鄉澤國,泰伯爲民生大計,“備民之旱澇”,决定興水利。其作爲無錫伯瀆河的前身,意義却被吳王夫差開邗溝所蓋,但終究夫差是泰伯的二十四代之後,相距已有餘年。“泰伯瀆,縣東南五裏,西枕運河,東連蠡湖,入長洲縣。界瀆長八十一裏,相傳泰伯所開。唐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簡嘗浚導之,亦稱孟瀆,溉田千餘頃。”伯瀆河開鑿作爲運河的開元之點,由此凸顯無錫城市發展與運河息息相關的歷史。
秦始皇結束諸侯割據的紛亂時代,統一中國,“常州(今理晋陵、武進二縣.)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漢會稽郡之地。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爲屯田,置典農校尉。”無錫隸屬會稽郡。及至西漢高祖五年時無錫建制立縣,東漢《越絕書》:無錫城“周二裏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一樓四。其郭十一裏百二十八步,墻高一丈七尺,門皆有屋。”逐漸通過便利的水運故道與北方文化融合,如冶鐵、鑄銅、制陶等手工業。六朝時期,北方戰亂,人口南遷,無錫治湖築圩,貫通水利,農耕技術大幅提高,商貿活動日趨繁榮。
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天禧四年春正月丙寅,開揚州運河。”溝通南北,江南運河得到了全面的整治與疏浚。“運河亦曰,江南河,即隋大業中所開唐、宋因之以轉漕東南。”“新安溪(在無錫縣南三十裏.)、將軍堰(在無錫縣南一裏.)皆通大湖,惟五瀉閘通江陰。”河渠縱橫的水網系統爲城市發展創造了極爲便利的條件,大運河已經成爲商船的必經之路、中樞河道。商貿交易、漕糧運儲、文化交流日益發達,同時又帶動了當地的手工工業、農耕技術、造船技術等關乎地方民生的不斷發展,洪邁在《夷堅志》中多次以無錫城作爲主體,不難看出宋朝時期無錫由于運河的開通,文化上已經趨于繁榮,同時宋朝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地處江南的無錫更加受到了市井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運河作爲中心、在當時的南北文化交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元之運河,自通州至京師,爲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爲白河。自臨清至青沽,爲禦河。自東昌須城縣,至臨清,爲會通河。自三汊口達會通河,爲揚州運河。自鎮江至常州呂城堰,爲鎮江運河。”隨著元代大運河的全面貫通,南北區域的*治經濟中心通過大運河直接相連。明清時期,無錫展現出充分的地理優勢,在運河無錫段已經産生了四大碼頭,幷由此構建了工商業發展的基本雛形,埋下的資本主義萌芽爲後期的民族資本産生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以後,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治國、治河幷舉,無錫既充分利用京杭大運河航道的功能,同時能更便捷通江達海。此時由于水道暢通、貿易往來頻繁,無錫鄉鎮企業异軍突起,率先經營起蘇南模式、優化城市形象,都爲沿岸人民帶來不可忽視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環境。綜上,通過對大運河歷史發展的脉絡梳理,可以發現,大運河是無錫城市興起、興盛的根脉,也是無錫走向未來、展現地方文化品格的源泉。
三、水文化特點與建設“
綜上,無錫水文化發展有著顯著的動態性。在是否圍湖造田、是否控制河湖、單一治理和全方面治理這些問題上,不同的歷史時期很顯然地有著不同的理念。從春申君黃歇時期開始,“江陰,古延陵地。春秋屬吳公子札。戰國時楚封春申君黃歇,自漢迄元爲鄉、爲縣爲國、爲望、爲軍、爲州、爲郡、爲路、沿革不常。明隸南直之常州府,其地北濱大江,東連常熟,西界武進,南界無錫,陽湖南北相去,七十裏東西相去百四十裏。”看出無錫所在的吳地經濟繁榮,人口迅速繁衍,水多地少使得土地資源緊張。無錫人民通過一系列措施諸如湖蕩治理,圍水墾殖,建立大批圩田,明代的周忱完成芙蓉湖治理,“正統五年,撫臣周忱複浚顧浦,以泄吳淞之水。弘治十一年,又嘗疏浚。”開拓了人民賴以爲生的大量土地資源。隨便社會進步和觀念轉變,根本上是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縮小水面率只是一時的策劃,必須要爲經濟社會發展留出綠色空間,開始控制圍墾退田還湖。不可忽視的是,在無錫水利史上,唐至明時期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圍繞運河堰閘的興廢,在建設管理和學術思想上出現了大量的爭論和鬥爭。
作爲一脉相承的水文化,在經歷了幾千年前以後,無錫水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底蘊,極具地域性。歷史名人留下的無錫水文化典故燦若星辰,如周泰伯與泰伯瀆,吳王夫差與江南運河,春申君黃歇與申港,東漢張勃與太湖治理,唐末五代錢鏐與“都水營田使”,北宋單鍔“宜興士人單諤嘗著吳中水利書其說謂”,南宋文天祥與《過無錫》,明周忱與芙蓉湖治理,清嵇曾筠與《防河奏議》等等。
筆者認爲,梳理了無錫太湖、運河的歷史沿革,而目前 的亟待解决的問題則是如何利用水文化資源進行城市建設。首要應當進行古河道保護,挖掘、保護梁溪河沿綫古爲芙蓉湖與太湖之間天然水道的歷史遺迹,同時加强對芙蓉湖的水文化遺迹的挖掘和保護。其次,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古河道遺址,還有許多文字傳世記載,開展治水碑記的史料整理和發掘保護工作加强,重點保護現存的《浩明公開顯應橋碑記》《芙蓉圩勒石碑》等治水碑記。
“
四、結語水文化爲無錫帶來了無盡的深度與廣度,深厚的歷史底蘊,水脉集聚了人脉、文脉,同時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與外部的世界溝通相連,通江達海,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筆者認爲要理解無錫水文化的高度凝練,就必須先有足够的天人觀念、人水關係的基本認知,而改善水質、永葆底蘊,讓世人心系,才是目前最爲重要的治理理念,應當“不汲汲于眼前之利,不戚戚于長久之功”,創建出無錫水模式新形態。
“
參考文獻
[]華燁,任稀楊,趙英.無錫大運河文化帶水文化建設路徑分析[J].江蘇水利,00(04):49-5.
[]陳藝偉,沈福新,李原園,徐道清,尤德康,繆學軍.無錫市水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水利,03():58-60.
[3]陳謙.解讀無錫地名的水文化內涵[J].文教資料,0(34):30-3.
[4]錢玉鑫.用好“水文化”做足“水文章”[N].無錫日報,-09-0(B03).
[5]謝光前,應曉萍.無錫水文化與城市變遷發展——基于對太湖、運河、梁溪河的歷史考察[J].江南論壇,0(07):60-6.
[6]李悠優.無錫山水資源特色與設計利用研究[D].江南大學,04.
[7]盛筱祺,周春應.無錫市水環境生態治理策略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00,0(0):76-78.
[8]陳娟,尤征懿,朱驪.無錫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分析和思考[J].江蘇水利,05():34-35+37.
[9]朱喜.無錫生態治理河湖十年成效問題及對策[C].中國水利學會.08.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分册.,08:03-0.
[0]華燁.無錫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的實踐與思考[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09(07):73-77.
[]陳藝偉,沈福新,李原園,徐道清,尤德康,繆學軍.無錫市水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水利,03():58-60.
[]無錫市清名橋街區: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N].中國文化報,00-04-3().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99)[M].北京:文物出版社,99.
[4]程正榮.試析長江三角洲地區三足陶器的起源——以河姆渡遺址三足陶器爲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08(05):58-59.
[5]謝春祝,朱江.江蘇無錫仙蠡墩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08):48-59.
[6]何平.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先進水文化——訪水利部部長陳雷[N].光明日報,0-0-3.
[7]沈虹太.芙蓉圩風情[J].太湖,(0):47-49.
感谢观看
-愿你今天有个好心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