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有光明月,千古永无缺减法生活

王阳明的一位弟子陆澄收到一封家信,得知自己儿子病危,由于鞭长莫及,所以终日郁郁寡欢。王阳明问他:你这样忧愁,对你儿子的病有什么帮助吗?陆澄答:当然没有帮助。王阳明于是说:那你应该快乐一点!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父爱子,是良知,良知认为对的就是天理。一旦过了就是私心,就是人欲,就不符合天理了。忧伤哀愁是心理的通病,如果不影响健康,就是掌握了度,但不能因为忧伤而病倒。过犹不及,不能过分的忧伤而失去本心。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不过度,心就会正,一切也就坦然处之了。”亲人之间都是连心的,彼此之间心意相通,如量子纠缠一样,会相互影响。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意念能量的传递现象。越是遇到不好的局面,越是要积极快乐。在一定程度上,对家人的过度担心其实是吸引不好的东西。放宽心态,诚意祝福,反而会给家人带来希望与生机。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被贬龙场时,当地环境恶劣,身边的邻居与仆人纷纷病倒,王阳明却安然无恙,对此,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学观点:“自从我离开父母家乡来到这里,已有三年时间,虽经历瘴毒侵袭,却能够勉强生存下来,是因为我未曾有一日之忧伤。”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身心合一的能力!真正的知行合一在精神的层面上会实现统一,知即行,行即知。故每一个当下的念头,都应保持积极与光明。王阳明说,此心不动,我心光明。哪怕洪水滔天,哪怕暗夜无边,一切都是桃花源,一切都是云水间。梁启超曾在《德育鉴》中指出,日本维新豪杰都是王学后辈,“我辈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梁本人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惟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心生光明,穿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唤醒强大的力量之源,知行合一,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我们当下人生的最大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hy/566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