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飞狐外传》中,为了帮苗人凤治疗眼睛,胡斐前去寻找“毒手药王”。
在洞庭湖畔一处农家小院,他遇见了程灵素。
金庸在书中揶揄了一句:胡斐如果读过书,一听到“程灵素”的名字,就应该知道她和药王关系匪浅。毕竟,中国最重要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合起来就是“灵素”。
说起《黄帝内经》,很多人会把它当作中医理论类书籍,
但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被称为“经”的东西,往往是深刻且不可变易的,
比如四书五经,比如佛经道经。
在其中,有着烛照人生,让人彻悟的内涵。
《黄帝内经》亦是如此。
在《素问》中,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开篇就用24个字描述了黄帝的一生: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一段,往往会被忽略,甚至很多注解,更是浮皮潦草:(登天,被很粗俗地解读成了“登上天子之位”,真是笑哭了。)其实这句话,才是重中之重,其中隐藏了解读传统文化的5把“钥匙”。
错过这24个字,《黄帝内经》也就白读了。一、生而神灵这句话会被解读成“具备与神灵沟通的能力”,
这样的说法有些天旋地转,高深莫测。
其实切换成通俗且简单的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
具备超过常人的觉察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沟通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天地鬼神,而是我们内在的神灵。
这句话换成佛经里的表达,就是: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释迦牟尼》)
黄帝的“生而神灵”与释迦牟尼佛的“惟我独尊”是一样的。是沟通内在。
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说到“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什么“复归于婴儿”?因为在婴儿时期,每个人都具备很高的觉察能力,
这就是“生而神灵”,没有分别心,
只是在后天大量的逻辑思维训练中,我们的觉察力逐渐淡化了。
二、弱而能言能言,简单的描述就是表达能力。
所谓知道,一定是能道出你所知的,这才叫“知道”。
有的人,能觉察到自己,觉察到外界,但他表达不出来,不能准确明晰地表达,那你的“知道”就打了折扣。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说的就是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觉察和感受,
这是一个次第:首先你能觉察,其次你能表达出来。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低级的生物是不具备表达能力的,越高级的生物越会表达,
所以,当我们越来越会表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种升级?
不要以为“能言”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人,已经不多了。
三、幼而徇齐什么叫“徇齐”?
有一个词叫作“徇私”。
人为什么会徇私?
因为我是我,他是他,在“有我”的价值体系中:“我”是最重要的,“他人”相对不重要,或者说没有“我”重要。
所以说,在“有我”的价值体系中,所有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就是“不齐”,不齐就会“徇私”。
所以“徇齐”就是平等。
在佛经里,佛讲众生平等。
“有我”便是我执,有我执的时候就会不齐。当你能彻悟“众生平等”,我跟他是一样的时候,就能破除“我执”。
《论语》里说: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平日绝无这四种心:无主观臆测心、无绝对肯定心、无固执心、无自我心。只有做到“绝四”,才能“徇齐”。
四、长而敦敏敦,是不动、不变的意思;
敏,是变动、变化的意思。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在这个不变的东西之外,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分分秒秒都在变的。
这个不变的东西,《楞严经》里叫“真心”,它能变现一切。
遍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经》里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现在流行的禅修打坐,到底在修什么?首先,是让自己沉静下来,恢复“生而神灵”的觉察力,
其次,禅修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
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真正的你。五、成而登天登天,不是“登上天子之位”。
我们可以理解成“一步登天”的“登天”。
黄帝,属土德,色黄。
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所有的一切,最终终将归于大地,化成尘土。
因此,黄帝的“登天”就是另外一种归宿和境界,或者说,是另一种人生的超越。
“成而登天”意味着黄帝最终有着很大的人生成就。
这种成就,是传统文化的最高人文追求。
在佛经中,佛陀讲经说法,经常会现种种“大光明云”,出种种“微妙音”,
这是他在示现修行的成果。《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模仿;习,就是不断地实践。
学习,就是对你认可的人和事,去模仿,去不断练习。
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黄帝的子孙,《黄帝内经》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学习,就在于我们的祖先通过这套方法,最终获得很大的成就。
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励人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