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肯·福莱特的《暗夜与黎明》,不禁想起了电影《徐福》中曾提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死亡是永远地沉睡,那为什么人类不会害怕睡觉?”
乍一听到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发懵,生命的本能是求生,自然对死亡有着极度的畏惧,我们能安然入睡,或许是因我们笃定终会醒来,人害怕的不是沉睡,而是“永远地沉睡”。
正如我们能忍受黑暗、甚至是漫长的黑暗,是因为坚信光明终会到来,假如永远没有光明,我们还能安然度过黑暗,或许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恐惧了吧。
光明就像漫漫黑暗中指引着人们前进方向的希望之光,正如在暗夜的欧洲中世纪,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求,指引着《暗夜与黎明》中主人公在黑暗中不断蜕变成长,寻找属于他们的黎明。
编辑搜图
肯·福莱特是英国当代大师级作家,年,获得国际惊悚悬疑大师奖,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他擅长于将虚构的角色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用小说虚构人物来揭示命运的跌宕起伏。
比如他广为人知的“中世纪三部曲”——《圣殿春秋》、《无尽世界》、《永恒火焰》,就通过从上到下对各色人等(如国王、教士、平民、强盗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中世界中期的社会生活图。
《暗夜与黎明》就是他继“中世纪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关于中世纪的巨作,他耗时3年于欧洲多地进行考据,以英格兰的威塞克斯王朝,“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年)统治时期为背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中世纪时期,整个社会被教会所支配,被神权所禁锢,文明几近停滞,社会发展变得极为缓慢,因此也被后世称之为“黑暗时代”。
造船匠埃德加、诺曼贵族之女雷格娜、年轻的修士奥尔德雷德三人,身处动荡不安、充满着黑暗的中世纪,心中依然保留着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求,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相遇……
公元年,英格兰大地陷入无边黑暗——维京海盗肆虐横行,郡王贵族分庭抗礼,神职人员贪色纵欲,战俘奴隶遍地哀叫。在这个时期,阶级壁垒分明,奴隶制依然盛行,小说中的三个主角代表了当时最典型的三个阶层:平民埃德加、贵族雷格娜、教会奥尔德雷德。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维京海盗夜里血洗埃德加所在的库姆镇,手无寸铁的村民如待宰的羔羊,海盗走后,只留下一地的尸体和空无一物的村庄,埃德加失去了爱人、父亲,以及他们家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资。面对一无所有的境况,他们茫然而无措,不知道要如何生存下去……
库姆郡长威尔武夫带着兄弟温斯坦和威格姆前来查看,面对衰败的村庄,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被洗劫过的人能继续交租,而不是他们该如何生存下去。贵族拥有特权,占据绝大多数社会资源,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平民与奴隶进行剥削压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底层的悲惨几乎是注定的结局。面对贵族和教会的剥削,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但埃德加却不愿妥协。
他不畏强权,当奴隶主因为不愿养多一张口,将奴隶刚出生的孩子扔进河里淹死,他帮助奴隶上告,然最终因为贵族之间的维护被压制,于是他又选择帮助奴隶逃亡,成功脱离奴隶主的掌控。
他聪明勤劳,一场暴雨过后农场被淹,所有人都绝望的时候,他勤于思考尝试,最终制作成功捕鱼工具捕捞到鱼,不仅成功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还有多余卖出赚钱。
在习以为常剥削压榨平民的贵族中,雷格娜就像一股清流,她秉持父亲的思想,认为“贵族有特权,也同样有责任。”她处理自己所拥有领地的事物,秉持法制、公理,被人们称为“底波拉”以及“公正者雷格娜”,“底波拉”就是《圣经》中的法官。
在这个暗黑时代,女性本身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平,并没有因为雷格娜的贵族身份而减少,但是雷格娜并没有选择妥协。在书中作者给予了女性反抗以及自主的权利,让她们有挣脱束缚的意识和行动,告诉女性也是有人权和能力的,这点在女主蕾格娜身上尤为明显。
蕾格娜爱上了威尔武夫,于是极力反对父母安排的利益交换婚姻,最终选择为爱冒险,背井离乡;蕾格娜欣赏埃德加,于是总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埃德加去反抗强权。
奥尔德雷德则是腐朽教会中的一抹光,他拒绝同流合污,立志建立公正的教会,于是他选择默默收集各种犯罪证据并举报,为了心中的正义而努力奔走。
至此,书名《暗夜与黎明》的含义也表露出来,在黑暗时期的中世纪,三位主人公在暗夜中坚持着各自心中的真爱、正义和公理,这就是黑暗中孕育出来的黎明曙光,虽然微弱,但最终却可以带来燎原的大火,照耀出闪亮的人性光辉,带来人类的进步。
马克·吐温就曾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人类这一场戏,已经在地球这个舞台上演绎了七八千年。以地球的视角来看,人类这七八千年的文明历史舞台上,浩瀚如烟的历史故事,不过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来的有着相同内核的统一剧本。
虽然我们现在的剧本看起来和中世纪已经不一样,但从这个故事中依然可以学习到,要黑暗中去找到并维护自己心中的光芒,避免沉寂于黑暗中无法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