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寓意什么,及出关去哪儿了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经担任东周王朝管理国家图书的史官。

  当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腐败越来越衰微,于是就辞官离开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在后人心目中,老子银发苍苍,长髯飘飘,身形逸荡,颇具隐者之风,历代由老子出关这一典故演绎出的《老子出关图》大都是这种形象,有的图还蕴含“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

  老子出关之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意思是,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研修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自行隐匿不追求名声为宗旨。他在周朝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居住了很久,见周王室因腐败而式微,于是就离开洛邑向西而去。到了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关令尹喜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居了,恕我强行请求,为我写部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本意,共五千余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说明了老子姓甚名谁、籍贯、具体官职、研修的学问、居住地、出关原因、出关方向和写作《道德经》的经过,我们从司马迁的笔下看不出老子出关有“紫气东来”的寓意,而“紫气东来”典出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列仙传》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意思是,老子离开镐京西游,这天尹喜看见有紫气飘浮于关城之上,就知道将有圣人出现,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青牛前来。这段记载就是成语“紫气东来”的出处,紫气,紫色云气,指祥瑞降临或圣贤到来的预兆。

  

老子出函谷关的目的是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子将隐矣”,也就是说,老子出函谷关的目的是归隐山林,其实,老子在朝为官就是隐士,在野为民还是隐士,东晋王康琚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意思是,小隐者,隐居于山陵和湖泽之间,大隐者,隐居于朝廷与闹市之间,伯夷推让君位饿死在首阳山,老子则在庙堂之上做隐士。也就是说,在王康琚看来,老子是朝堂上的隐士。

  隐居是一种隐逸文化,且源远流长,伯夷、叔齐都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为另外的国君,周武王灭商建周,天下人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以归周为耻不食周粟,饿死在了首阳山。

  虽然野隐是隐居的重要形式,但是真正的隐逸之士,大可不必像伯夷一样隐居山野,其实老子在朝廷为官也是隐居,是超凡脱俗的朝隐,只要不为名利,不与世争,不与世浊,不同流合污,而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就是隐居。西汉名臣东方朔所作《据地歌》曰:“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意思是,在庙堂之上就可以避世全身,又何必象伯夷、叔齐那样一定要躲进深山老林,居住草屋之中?

  也就是说,东方朔宣称自己是避世于朝廷中的隐士。

  老子在洛邑任“周守藏室之史”是避世于朝廷中的隐士,然而“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也就是说,老子在洛邑住的时间太久了,加上看到诸侯争相称霸,礼崩乐坏,周室衰微,庙堂已经不是朝隐之地,国都也不是市隐,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出函谷关西去野隐。

  

那么老子出函谷关去哪儿野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莫知其所终”,而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延熹七年(公元年),著名方士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意思是,当时有人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少数民族地区当了和尚。

这样的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为汉明帝时期,春秋末期离东汉约余年,老子就算活了一百二十岁,也不可能西去皈依佛门,因为春秋时期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再说,人们至今也没在西部发现任何与老子或老子学术有关的遗存。

  有研究者认为,老子出函谷关并没有西去,而是换了个方向,去了今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老君山,依据是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老君山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从老君山现存残碑上可知,在北魏时,老君山顶建有老君庙,铁椽铁瓦,庙内置老君骑铜牛像,唐贞观时,大臣尉迟敬德监工重修老君庙。

  由于,在历代的藏书中,并没有老子出关隐君老君山的准确记载,只有至唐以后碑文和地方志上记述其归隐史实,所以老子归隐老君山还不能成为定论。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老子出关隐居并没有销声匿迹,只是隐居不仕,由于时代久远,他的隐居之地缺少记载罢了。《庄子·内篇·养生主》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以上这段古文记载的意思是,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哭了三声就走出灵堂。

  老聃的弟子问秦失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然也!”

  弟子又问:“然而吊唁朋友就像你这样,可以吗?”

  秦失又回答:“然也!起初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凡脱俗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刚才我走进灵堂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

  如此看来,老子出关隐居,其道德和学说并没有隐蔽,他光明正大地隐居在山水之间的草堂中教弟子读书,而且还广交朋友,并受到当地老者和年轻人的尊重。

  其实老子出关去哪隐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使得老子之名流芳千古。

  年2月18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gx/622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