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考眼镜,第一名是怎么回答的北晚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题曰“眼镜”,押“他”字韵——这便是乾隆五十六年(年)二月“翰詹大考”的考题了。一众考生,面面相觑。盖因眼镜是舶来之物,当时尚未普及,古籍中更没有典故可引。

作者:渠诚

(清)王学浩绘阮元像

时有一人,作诗答曰:“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略加注释。叆叇,原指云彩厚重,后来成了老花镜的别名。南宋的赵希鹄《洞天清录》有云:“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据学者分析“叆叇”之音,和阿拉伯语“眼镜”的译音“僾逮”很像,推测是古人张冠李戴,把我国旧有的“叆叇”套在“僾逮”之上,结果约定俗成,本来形容看不清的“叆叇”反倒变成使人重获光明的“眼镜”了。欧罗,欧洲(欧罗巴洲)之略称。眸瞭,形容目力极佳。重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之意,戴眼镜者俗称四眼,重瞳者亦是四眼。寿徵,长寿的征兆。

乾隆帝读之大喜,尤称赞“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一句。盖因他那年八旬,但是保养很好,看东西不需要借助外物。作诗者用“眸瞭”形容他目光如炬,洞悉一切,又说他“目力寿徵多”——眼睛会一直好使,他当然就特别高兴。

作诗之人,名唤阮元。阮元就凭着这一首诗,被乾隆帝擢为本次考试的一等第一名,安排他到南书房去任职了,后来派去主持山东和浙江的学*,再升任浙江、江西、河南的巡抚,继而升任漕运总督、两湖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直至道光十五年回朝接管刑部、兵部事务,成为乾、嘉、道三朝宠遇的名臣。推本溯源,那一次“翰詹大考”正是他的试金石。

所谓“翰詹大考”是清朝独有的考试制度,专门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翰林院自唐朝以降,便是中央*府储备人才的固定机构,其人才称作翰林官。詹事府则原本用来培养太子,后变成翰林院人员的迁转之所,所以其官员同样称作翰林官。到了明朝,由于国土面积较小、裁撤冗余官职、人均寿命延长等各项因素,朝廷上僧多粥少,没办法给大家安排岗位,只好不断提升就业的硬性指标,由此发展出“非翰林不进内阁”的情况,而且翰林官一律是进士出身。一个学子,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再考进士。进士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可进翰林院,其他人要再经“朝考”成为庶吉士,然后深造三年,再参与一次考试,择优者进到翰林院。纵然如此,仍是人满为患。清朝的翰林官常常有一百余人,盛时可达二百。年深日久,大家看不到晋升的希望,自然滋生怠惰,学业荒芜。所以清廷决定施行定期考试,以保障人才的质量水平。翰林官若成绩不佳,罚俸、降职尚可忍受,最要命的是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官场上甚至流传有“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之说。

第一次“大考”是顺治十年(年)之事。此后断断续续,没有固定期限。康熙帝执*六十一年,仅仅举行四次。雍正帝的十三年间则是一次没有。直到乾隆帝重拾此事,每四年至六年一次,只有乾隆三十四年(年)至乾隆四十九年(年)没有举行,因当时需要翰林官全身心编纂《四库全书》之故。

乾隆帝举行“大考”共九次,最显著的特点是偏向于罚,而且力度很大。一般每次处罚三四十人,占考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最夸张的是乾隆八年(年)那次,一百人参加考试,居然惩罚了七十一人。更有甚者,考试成绩本来是分作四等,第一等破格晋升,第二等有望晋升,第三等降职、罚俸,第四等可能革职;乾隆帝却别出心裁,从乾隆二十八年(年)开始增设“不入等”——少则一人,多则四人,评上了直接革职,犹如当下盛行的末位淘汰。而且乾隆帝不光提升了惩罚力度,更提升了得分难度。有错字者,固然要罚;格式错了,同样要罚;甚至字体不佳,都不免被罚。

如此高强度的检验之下,成绩优异者自然值得皇帝的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gx/455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