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聚云
说起赵书三战友,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铁道兵八师、特别是八师40团服过役的战友,可以说尽人皆知。他那极具天赋的见诸报端的一篇又一篇佳作,他那求真务实毫无哗众取宠的文风,他那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报道形式,以及他对初学写作战友的耐心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书三从施工连队调入团报导组后,凭借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敏锐感悟,从事报道工作很快入门,动起笔来文如泉涌。他把铁道兵部队火热的工地生活,屡屡取得的重大施工战绩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提炼成优美如诗的篇章,发表在《铁道兵》报、《解放*报》等众多报刊上。
我在40团6连当战士时,曾到团部参加写作辅导班学习写作,赵书三战友作为主要辅导员,对初学写作战友辅导时总是耐心讲解写作要领和技巧,他讲的通讯报道要特别突出三个字“快、新、实”,让我受益匪浅,至今牢记心中。
他说:所谓“快”,即发现素材后要加班加点、马不停蹄地写出来,不可拖延时间,否则,新闻变成旧闻了,谁还看呢?“新”,就是发现的素材新颖,与众不同,又有一定的意义,还要注意角度新、表达新,总之要有与已宣传的文章有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吸引编辑和读者。
如果报刊上已报道过类似写法的内容,你费力写出来的文章还能见诸报端吗?“实”字更好理解,即新闻稿件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码要求,要知道,每篇文章都要“文责自负”呀!
在他的辅导下,我返回连队后写了一篇报道“余连长查哨”,被年4月7日的《铁道兵》报刊登,这也成了我的处女作。
后来,我在北京居住期间,和北京战友聚会,医院当过卫生员、爱好写作的女战友李为民回忆说:赵老师辅导写作时讲得真好!受他的影响和启发,我写的文章居然在《铁道兵》报发表了,我也从此爱上了写作。
他热心传帮带,对团报道组的战友关怀备至。比他晚入伍的王洪运、姜活兴等战友,在他的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都成了写作高手。那时的40团报道组,可谓“人才济济”,通讯报道工作每年都迈向新的台阶。
王洪运对赵书三印象非常深刻,他回忆说:赵书三认真学习的刻苦精神,扎实工作的拼命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执着精神,对新闻素材的敏感洞察力,与人为善的真诚品格,和对初学写作战友的热心“传帮带”,影响着他下决心搞好通讯报道。
他以赵书三为榜样,认真学习新闻理论,深入基层采访,撰写后反复推敲,再请赵书三点评修改,很快有了较大提高,对新闻报道渐渐入门,见报率越来越高,一些报道也登上了《解放*报》的大雅之堂。
年,王洪运转业到地方,在济宁站提取托运的行李时,受到无端刁难和强行罚款,他写了一篇《济宁站非法收取保管费》的稿子,先在《大众日报》发表,继而《光明日报》等报刊也相继刊载,为自己讨回了公道,使济宁站的工作作风得以彻底整改。
姜活兴在赵书三言传身教下,凭着在铁道兵部队练就的厚实的写作基础,转业到老家江西后,成了著名记者。他认为赵书三老师重情重义,对报道组战友全力培养,从来不图回报。我们正是在他的耐心辅导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才一步步成长起来。他们脱去*装多年,据说每每在人前提及赵书三,都谦称是他的“学生”,赵书三是他们的“恩师”。
赵书三当年轰动一时的报道《指导员的信为啥这样多》,和他的新闻敏感性极为有关。话说年初,他到12连蹲点采访,在与文书、通讯员等战士的交谈中,了解到指导员郑福根经常晚睡早起,挤时间给战士家长写信,汇报战士在部队中的表现,了解战士家庭情况,并尽力帮战士家中解决问题,把思想*治工作做到战士家长的心坎上。
通过做战士家长工作,又使众多战士家长协助连队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战士心坎里,全连干战思想空前统一,施工热情大大提高。他眼前顿觉一亮:这不是很好的新闻素材吗?连夜加班加点将“指导员的信为啥这样多”赶写出来。
《铁道兵》报2月8日二版头条以半个版面刊登此文,并配发了多字的“编后语”,后来,《解放*报》也在一版显著位置加“编前话”进行了刊载。
发表在《铁道兵》报上的《把思想*治工作做到家》,是王洪运陪同他采访而写成的,反映的是40团4连曹京良指导员利用探家的机会,沿着*河风沙古道顶风冒雪跋涉50多公里,到多位战士家中看望慰问的故事。
这篇报道,通过一个基层连队指导员走访战士家长,将干部关心、爱护战士这种体现人民*队本质的作风刻画得淋漓尽致。《解放*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也刊登了这篇报导,并将标题改为“他和战士紧贴心”,部队连队干部纷纷向曹指导员学习,更加关心体贴战士,干战之间的齐心协力、团结友爱转化为巨大的施工动力。
赵书三年2月入伍后,经历了打隧道、架桥梁、养猪做饭的诸多考验,调到团报道组,很快成了报道组的“台柱子”,繁忙的施工现场经常看到他采访的身影,他和报道组战友发表在诸多报刊上的文章,使40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全师、乃至整个铁道兵的团级单位都数得着。
赵书三提干后,调入师宣传科,之后,又选调到*委铁道兵*治部,他是《解放*报》特约记者、《解放*报》驻铁道兵记者组记者。
说到提干,还有一个小插曲。那个年代从战士直接提升为干部,一项不可绕开的手续就是“外调”。据说,外调函邮到赵书三的家乡山东莒县,地方上的个别人不予配合。
部队首长,特别是*委郑玉琛、*治处主任王家华认为赵书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亲自安排得力干部来到莒县,找多人深入座谈,证实他是一位优秀学生干部。调查人员返回部队不久,我们的“赵大记者”终于被提拔为干部了。
赵书三提干后迅速升迁,前文已述。转眼到了年底,铁道兵即将撤编之事已通过内部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济南*区、山东省*区思贤若渴,对赵书三很是欣赏,欢迎赵书三到这里工作。
赵书三对培养他成才的铁道兵部队很有感情,他曾说过:没有铁道兵部队的教育、培养,没有部队首长的厚爱,就没有我赵书三的今天。
他实在不忍离开伴他成长的铁道兵部队,但又不愿脱掉这身伴随他成长的*装,权衡再三,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即将撤编的铁道兵部队,舍弃了全家转为北京户口的优越条件,调入到他家乡所在地的山东省*区临沂*分区,之后不久,又调入省*区。
赵书三调入山东省*区后,发挥了在铁道兵部队练就的擅长写作的优势,年,他采写的《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吸引大批青年踊跃参*,莒县征兵第一天出现参*热》一文,被《解放*报》加编者按在头版头条发表。
同年底,总*治部写给中共中央的《全年*治工作总结》,“莒县征兵出现参*热”被作为骨干事例写入总*的这个报告中。当年10月29日的《人民日报》也刊登了这篇报道。
在省*区司令部工作期间,他所撰写的《八五年全省征兵工作总结》被解放*总参谋部动员部印发,从事老干部工作期间,他团结“一班人”开拓进取,创出了全*先进干休所,赴京出席了全*“三先”代表会议,并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介绍经验,受到江泽民主席等*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赵书三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多篇获奖。他6次立功,多次受奖,成长为师职领导干部。
每当朋友们问及他如何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起来的,他总是脱口说出:我是从铁道兵部队走出来的,是铁道兵培养和成就了我。
退休后,赵书三被特邀担任了面向全国发行的《老年教育》杂志社的执行主编,他协助杂志社领导,团结工作人员,奋发努力,将该杂志打造成同业、同行中的精品,成为众多老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我比赵书三晚入伍两年,年龄却长他一岁。我和他虽然从未在一起工作过,他却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和我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业余写作方面,他始终是我的榜样。
正是由于他的辅导和影响,我的拙作才变为铅字和后来的电子版,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及诸如“今日头条”等众多大型网站上,时至老年,仍然笔耕不辍。
赵书三秉承了山东人,特别是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豪爽、正直、热情等特点,我经常来济南居住,每次见到他,倾听他热情地、很有见地的谈吐,总是感到受益匪浅,他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我的桑榆途中,更会“为霞满天”了。
.12.23.
编辑:方迎欣毛秘《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