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什么会是深圳?
为了探寻答案,央视CCTV-2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来到深圳,对话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点击视频查看《对话》完整访谈内容
「以下为《对话》实录:」(按发言先后顺序)
主嘉宾:
王伟中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对话嘉宾:
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刘陈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
王勇健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列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深圳市工商联主席
蔡俊涛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局工程事务中心工程一部副部长
刘佳晨深圳市*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组书记
何新生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委书记
主持人:我手中拿的是一张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它记录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40年来的发展和巨变。40年前,这里是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小渔村,今天它已经成为经济总量位列亚洲前五的现代化的大都市。40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当中,它不断地书写着沧海桑田的时代新篇章,这座城市就是深圳。面对40年来深圳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人们常常都在问:为什么会是深圳?今天我们就来到了这座被称之为鹏城的城市,我们将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来感受大鹏展翅高飞的动力和它的魅力。接下来掌声欢迎我们本期对话的嘉宾: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欢迎王书记来到我们的对话节目当中。其实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作为城市的市委书记,您会给这座城市的40年贴上怎样的时代标签?
王伟中:深圳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奇迹。但是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我知道中央其实给深圳在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王伟中: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我们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周年。
主持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它的改变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两个字。
「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责任重压力大
王伟中:先行示范,你不光要先行,而且要做出示范,而且要成功,所以这方面的压力非常的大的。
主持人:听说意见下达到这座城市的头几天,平时睡眠质量还不错的王书记,突然间连续失眠了好几天。
王伟中:说心里话,责任是非常的大。年的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完广东深圳以后,在广州召开座谈会,作重要讲话。那个时候总书记第一次就提出,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我当时听到以后,就感觉到,一个是非常地激动,也倍感温暖、鼓励,但同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因为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真的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15年,要比全国提前15年要打出样板出来。那么另外到本世纪中叶,中央给深圳定位,目标要求是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张图片上,其实有几个字,有高质量发展高地,有城市文明典范,有可持续发展先锋,法治城市示范,民生幸福标杆。
王伟中:这五个方面,就是*中央国务院给深圳的战略定位。
主持人: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好不好?比如说,高质量发展高地。其实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对深圳来讲普通的高质量发展还不行,我们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王伟中:你要成为高地,那应该你是标杆,你的发展应该是可以给别人打出样板。这个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想,对这座城市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不断地去坚持创新,创新驱动,使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
主持人:这恐怕是要构建一个创新的全产业链,才能够实现的目标。
王伟中:你讲的没错。深圳很早其实就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的体系。年我去美国硅谷的时候,美国人跟我讲,硬件干不过你们。因为深圳的产业链非常的完整,特别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这个产业,我们的产值占到了全国的六分之一,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但是你要再细细地看,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卡脖子”的地方。所以我们近几年,就提出了,也并且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基础研究加上技术攻关加上成果的产业化加科技金融,还有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加人才支撑,这么一个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在这个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我们比较薄弱的是基础研究这部分。
主持人:要真正扎实去做基础科学的研究,如果说一座城市没有高校,没有优秀的高校,其实我们的这个目标的实现,也要大打折扣的。以往人们提到高校的时候目光常常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很少有人聚焦在深圳。当有人说深圳有好大学吗,您会怎么回复他们?
深圳有好大学吗?
王伟中:深圳有好大学。港中大(深圳)也好,深圳大学,南科大还有我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建设的这些高等院校都为这座城市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主持人:现场所有鼓掌的人当中,我们的陈校长是最兴奋的。
陈十一:一流大学反哺一座城市,而一座城市孕育一流大学。在深圳,我们先有巨大成功的深圳的发展,才有南科大。
主持人:南科大这些年在深圳有着怎样的发展?
陈十一:南科大现在的人才,平均质量是非常好的。我们现在有22个全职的院士,我们在这个五百多个教研序列教授里头,我们40%以上是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刚才你讲到,这个创新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数理化天地生,这个有一个指数叫做自然指数,英文叫NatureIndex。我们自然指数现在中国已经到达17名,全世界排名在60名左右。这个是对一个我们相对小的,只有五百来个教研序列的一个大学来说,我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主持人:在深圳还有一个人才的热门摇篮。这所大学是从一条河的对岸香港搬过来,听说这个学校现在非常的热门,要考进去非常的不容易?
徐扬生:学校是还是比较小了,比较年轻,但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已经是连续第5年这个广东省的录取分数是最高的。
主持人:你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圳落户?
徐扬生:深圳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又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两个参数给我们造成了这个深圳是建一个大学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这个金融科技方面,当时我们这个,了解深圳要做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城市,我了解下算了算以后,每年要进个比较高端的金融人才。当时我们做调查的时候,10年前做调查的时候,深圳有多少人?大概是20个人不到每年。所以就需要大批的人才,这个人才谁来培养?香港培养香港的学生,香港(的学生)他不愿意来怎么办?所以我想我能不能用香港的体制、香港的人才,在这里培养我们自己的人。现在我们源源不断地,每年我们给深圳培养千百人在里面,就金融科技这方面的人才,都是国际化的,一流的水准的人才。
王伟中:我说我们有好大学。
主持人:真是的,一所好大学接着又一所好大学。
陈十一:我们希望大学进一步推动深圳的整体的科技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的布局跟深圳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的科教城,我们在里头起非常大的作用。
光明科学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持人:刚才校长也提到了光明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王伟中:一流的人才到达一个地方,需要世界级的平台,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光明科学城,我们就是要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基础研究的平台。你比如像这个刘博士,他是从国外回来,他那个实验室我去过几次。
主持人:我们掌声欢迎一下刘博士。
刘陈立:我们在建设合成生物重大基础设施,也是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要第一批进驻的这个设施跟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它是一个非常新的前沿交叉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它赋予生命体新的功能,让它为我们所用,那美国也把这个领域作为它管制出口的技术之一。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来到深圳的?
刘陈立:年回到深圳。
主持人:当您作出要到深圳发展的这个决定的时候,你的这些同行们会不会有一些担心,这么前沿的一个科学领域,你回到深圳去是不是英雄能有用武之地?
刘陈立:深圳现在是一个,就一直以来,40年以来,都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它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而且它愿意相信年轻人,而且给年轻人机会去创造新的东西。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携手跨越“死亡谷”
刘陈立:我们现在从一个实验室已经到了近人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研究所。我们在探索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模式,叫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目的是为了去缩短从技术到产品这个转化研究的周期。生物技术类的公司常常这一段时间是很长的,如果它跨不过去,大部分公司是死在这个“死亡谷”里。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这样就让它很低成本地可以开始初创公司的运行。研究院又为这个企业提供智力支撑。穿白大褂的穿西装在一个楼里面,在电梯上,可能一个技术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王伟中:他讲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市里面建设的这些平台,他们为主在利用,但同时呢,我们的公共的研发平台要向所有人去开放的。那么中小企业它不可能去建这么完善、完备研发的平台,我们也在讲,科学的仪器设备,不怕你用烂,就怕你给放坏了、生锈了,或者是落伍了。
主持人:科技创新的共享的平台,也成为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到深圳、落户深圳的一个重大的吸引力。听说深圳有一位高人,他就姓高,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当中就吸引了30多位院士。
深圳速度——42亿科学装置9个月建成
高文:我来这儿只有两年半,希望在这里做一个鹏城实验室。主要是深圳这块土地呢,比较容易做成事儿。那在别的地方通常做一个花几十亿的大装置这件事儿呢,大概你要准备5到7年的时间。从开始论证到一点点的最后实施、最后把它完成,5到7年。这还是比较快的,经常有的装置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我们最近也刚刚做了一个大装置,从立项到这个安装完成9个月,42亿,这在其他地方你想都不要想。
主持人:不仅仅在这儿可以看到深圳速度,在您的实验室当中可以看到深圳的特色,特事特办,因为我听说在您这里儿一个被称之为双聘制的方式。
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高文:这个双聘是真的双聘,不是说简单地说给你个证或者说给你个空头的头衔,不是名义上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双聘人员,我们发他一半的工资和各种各样五险一金的待遇,但是我们不是直接发,我们把这个钱就拨到他原来所在单位。这是第一,第二呢,我所有的设施都向他开放,向他和他的学生开放,所以他就是实验室的人,同时当然他也是另外这个单位的人。发了论文,(鹏城)实验室不去争第一,原单位是放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那你们图什么呢?
高文:就是要图深圳能有一个高水平的做基础研究和做国家重大需求专项的这一个高地。
主持人:沿途下蛋就行,咱们不用去分前后左右。
王伟中:深圳这些年,引进国际的人才、顶尖的人才,那么特别是像诺贝尔获得者,我们在深圳建了十几个诺奖的实验室和基础研究的机构,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但是你要想让诺贝尔获得者全职在深圳工作,或者是,按我们的说法你就入赘深圳,其实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深圳就定下一个,我们都是以诺贝尔获得者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实验室,那你必须每年在深圳,你本人,同时要带上你的团队,在深圳工作一个月以上,你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还有同样的这种机制。说到底深圳人是求真务实的,你也不要忽悠我,我也会正式地对待你。一个实验室,起步就一亿的经费。
要给科研人员一个稳当的板凳坐
王伟中:我们经常讲,板凳坐得十年冷。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讲,我们作为服务科技界、服务企业家的*府,那么你要给他一个板凳坐,给他一个稳当的板凳坐,给他一个能够坐的,那个板凳不能东倒西歪的,缺胳膊少腿的。提供更好的环境,让这个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那么能够心无旁骛地能够做这件事情。所以呢,必要的、能够让他过得比较好的幸福生活的,能够为他的家人或者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这些综合的因素你都要考虑好,那人才他才能够扎扎实实地待在这个城市。还有就是基础研究的选题。基础研究的选题,最前沿的选题,我们这些顶级的院士们、科学家们、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提出来要研究什么,你还要找什么人去论证呢?所以我们深圳现在的体制,我们把很多的,该由科学家去决定的事交给科学家,让科学家去做决定,*府根据我们的能力,尽最大的可能,提供物理的条件还有资金的支持,让他们尽心去搞研究去。
主持人:当一座城市的创新机制当中有了人,有了平台,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必须要提,那就是资金。尤其是对于科技型的创业企业和初创企业,没有钱真的是万万不能的。
百亿天使母基金寻找下一个华为腾讯
王伟中:这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一些系统的谋划,设立了一个叫天使母基金。一期呢做了50亿,但是因为需求还是比较旺盛,那么现在加到了亿。当时我们研究的时候,就是讲,规则、规矩定好之后,所有的*府官员不再参与,交给市场去运作,由母基金和子基金去运作。我们的从业的人员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我们讲,我们要宽容、要包容。因为这个它不可能,或者绝大多数可能是要失败的。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没有营私舞弊、没有这个贪污等等,我们都是免责的。那么市里面最高会承担一个子基金投下去一个具体项目的40%的风险,就是我们劣后能够承担40%。所以这样呢我们想,能够吸引更多的初创者,初创企业能够落户深圳。我们有时候讲,培养出一个像类似于华为、腾讯等等这样的(企业),那我们这点钱其实是很小的。
主持人:亿规模的基金管理者,其实就在我们今天的现场,来掌声欢迎王勇健先生。王先生管理着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天使母基金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啊?
王勇健:主持人问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管理这亿好像很风光。
主持人:听王书记的意思是,如果投下去听不到什么声响,也不怎么怪你,所以我觉得这活挺好干。
王勇健:其实我们压力也蛮大的。天使投资作为整个风险投资最早期的一环,是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孵化器。刚才刘博士讲到有死亡之谷,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这个天使投资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跨越这个死亡之谷。但是我们讲,这个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实际上风险是很大的,这个成功的概率很小。所以这一块,不风光,压力很大。
主持人:您对投资回报有什么样的一些规划吗?
王勇健:本身我们不追求这部分钱有多少回报,就是说经济上的回报。假设有亏钱,我们先按这个比例,刚刚(书记)说有40%的比例,我们先赔,如果赚了钱,我们一分钱不要,全部让给这个投资人和社会上的资金,甚至利息都不要。这就是建立这种风险补偿机制,让社会上的资金更多地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为深圳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我们把它保障好,是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人到深圳来,实际上现在也基本上要形成了这样一个生态圈吧。讲个笑话,投资界的江湖上有个传闻,他们都说,到深圳来如果没有申请到这个天使母基金,表示你的投资水平和投资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主持人:我觉得这就为我们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孵化和成长以及未来发展奠定了特别好的基础。事实上在过去这40年的时间当中,深圳也诞生了非常多优秀企业,无论是华为、无论是大疆、中兴等等,而且特别有趣的是,他们都诞生在同一个街道,这条街道很有名,叫粤海街道。这个街道现在挺受伤的。
深圳的企业从来不是顺风顺水中长大
王伟中:说起受伤我想您可能指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们深圳的一些龙头企业,像华为等这些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给予了极限的施压和打击。那么粤海街道办事处,在深圳南山区,是科研创新型企业比较集聚的一个区。说受伤也罢,其实我们这些企业从来也都不是在顺风顺水,那么顺利地成长起来。当然美国逆全球化毫无道理地打压我们的企业,那企业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也相信,我们的企业,在我们国家好的*策下,在好的创新氛围下,我想我们中国的企业、深圳的企业,包括我们粤海街道办事处的这些企业们,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未来一定还是属于它们。
主持人:在今天对话现场,我也看到我们对话一位老朋友陈志列先生,他的研祥也在粤海街道。
陈志列:粤海街道的这些科技企业,我觉着我们其实就是4个“自”,一个是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就是自主创新,然后自己拥有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然后最后达到能够自主可控。
主持人:作为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的企业家,您如何来评价这片热土上给企业家创造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12万企业家问卷调查
深圳营商环境全国第一
陈志列:去年全国工商联针对全国各地代表性的知名企业家,调查的样本多达12万6千份,有一个调查。那么深圳被这些企业家认为是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一的城市。
深圳的特产不是荔枝是企业家
陈志列:其实对我们企业家来讲,营商环境就是8个字,没事不扰,有事必到。那么深圳把这8个字,我们认为是做的非常到位的。*府在制定这个规则、制定*策的时候,能够做到让央企、外企、地方国企,还有民企,都是竞争中性,都是一视同仁。今天我们深圳的特产早就不是荔枝了,今天我们深圳在全球最著名的特产是企业家。
主持人:我知道伟中书记对于这些特产是情有独钟的,在有一次跟企业家座谈的过程当中,王伟中书记向所有企业家公布了自己的电话。
面对问题——*府关切市场化手段解决
王伟中:其实很多深圳的企业家,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我们很多基层干部、街道社区的,我的手机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