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拥有,珍惜当下假如给我三

海伦.凯勒(美)

人生最不可预料的就是意外和不幸不知道哪个先来。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她的人生轨迹从2岁时,因一场意外的高烧改变了轨迹,从此失明失聪伴随了她一生。凯勒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她失明后遇到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就是沙利文老师。

莎莉文老师用她的博爱、奉献、耐心陪伴了凯伦一生,正如书中所言:“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学到真正的东西”。沙利文老师改变了凯勒,改写了凯勒的生命轨迹,

凯勒在遇到沙利文老师后,从学习盲文开始,她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迎来了她生命的奇迹。

如果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那故事也不过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励志故事罢了。但作者经过大量的笔墨铺垫以后,笔锋一转,写出了经典的“三天光明”,试想一下,一个只有三天光明生活的人,该是多么艰难的选择,虽然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想拥有,但只能用手中这把钥匙,开启有限的三天光明,所以,凯勒选择了看人、看历史、看眼前。

凯勒用有限的三天光明许下了三个愿望。

第一天

当大自然宣告黑暗来临时,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来延伸他的视力。

而沙利文老师对于凯勒,就是延伸她视力的灯光。

沙利文老师在凯勒失明的那一年,就来到了她的身边,从最初最简单的盲文开始,引领着凯勒一步步走进了哈佛这所世界学子向往的地方。凯勒从哈佛走来,带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穿越慈善的殿堂,用沙利文老师给她的博爱,再回馈到这个社会。

所以,如果只有三天光明,凯勒第一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看看这个改变她命运的沙利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善良、温厚、友谊的眼神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凯勒也想亲眼见证一下,沙利文老师那种同情心的温柔及困难面前坚韧性格的力量。

凯勒已经计划好了这一天的行程,她要真实地看看身边朋友的脸,他们曾经是她背后的眼睛和耳朵,为她成为一个身体正常的人,所付出的一切。

凯勒也想看看婴儿的脸,去捕捉婴儿脸上不易察觉的天真无邪,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就包含了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不带任何功利和欺诈的,美妙得让人沉醉的婴儿纯真,如果能伴随人的不断成长,依然是那种相互的信赖,那这个世界会比现实的世界善良一百倍。

凯勒也想找一找家庭的感受,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温馨,有妹妹亲昵的笑脸,还有庭院里草坪鲜花的抚摸,亲手浇水,看着花儿在风中摇曳的舒心。

凯勒想好了,一定要远足去山那边的森林里走走,亲自仰视着参天大树,嗅一下森林里湿润的空气,如果可能,在两棵树中栓上一个吊篮,她躺在吊篮里,望着从头顶的大树上筛下来午后阳光下,似水似雾的瘴气,带着七彩的光,在树林里游走。

凯勒还想到了落日的余晖,她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田野里的耕牛,卖力地在田地里劳作,农夫要不紧不慢的吆喝声,构成了一段落日下的剪影。

这一天,或许就是一个日出与日落的更替,现世社会,有多少人拥有的时候在乎了这一天的存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理解为上帝的恩赐,而不是理所当然?凯勒,这个一生中假设只有三天光明的人,她感受到了,她恨不得把一切的美好都装在眼里心里。

第二天

凯勒怀着仰望曙光的敬畏之心,在黎明前看白昼的奇迹。正如她期望在假想有视觉的有限时间里,挑一把钥匙看最想看的东西一样。

凯勒从人类进步的奇观看起,寻找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

她在博物馆里,循着地球简史和人类简史的长廊,挖掘人类的光辉起源,从自然环境、动物、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变迁中,在匆忙一瞥的急促中。去感知人类纯真的文明开始,彼此那种尊重和敬畏,是人类初始的美好开始。

凯勒又来到首都艺术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世界各地艺术珍品,从阿波罗、维纳斯,感知这个世界上雕塑艺术的震撼,也触摸到达芬奇、伦勃朗的油画美丽,用艺术的视角探寻人类的灵*。

还有电影院或大剧院,这些艺术的殿堂,一定会有一种洗涤心灵的东西迸发出,比如哈默雷特,比如莎士比亚,那些在几个时代后依然能感动着观众的瑰宝,会为我们匆忙的人生创造一种怎样的宁静和淡定。

凯勒在艺术的殿堂遨游,通过盲文她竟然读了近百部戏剧作品,这些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克服艰难,展开双臂向艺术忘情地拥抱。

第三天

人生不能在遗憾中守望,只有走出去,走进现实这个世界,让一束光照进心田。

凯勒要从长岛佛拉斯特走进纽约这个城市,虽然她也曾在这个城市演讲过,工作过,但真正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城市,还是一种蛮期待的事情。

让我们跟随凯勒寻找纽约市的地标建筑吧:

第一站就是自由女神,穿过哈德孙河宽广的水面,在贝德罗岛上,一尊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岛上,自由女神面对着大西洋,手中高举一柄火炬,那神情震撼到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

从贝德罗岛回到第五大道,需要30分钟车程,从北往南,一路从国家博物馆,中央公园、帝国大厦和遥望的教堂塔尖。教堂塔尖在夕阳的余晖中发着金灿灿的光,而帝国大厦的观光梯,直抵顶层,从帝国大厦俯瞰整个纽约市,是一种特别壮观的感觉。

凯勒用尽最后一点时间,把当时的世界大都市装进眼底。

在凯勒的笔尖,我再次领略了纽约的不同。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这些地方,再次进行了比照,多年过去了,这些地标依然在那里述说着它的与众不同。

我曾经是在这个城市走过的人,耳闻之处,眼见之处,却还不如一个盲人的描绘更加精致而有魅力,可见“去远方的时候,除了相机,记得带上纸笔。虽然风景是相同的,但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这句忠告,适合每个时期的人。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灵*的,走过的人要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让没有来过这个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个城市不一样的精致。

而凯勒的第三天光明做得清晰而透彻,她睁大眼睛,不仅看到城市的地标建筑,也注视着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以便她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些人们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这本书对于每个年龄段的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本书即使十年前与十年后读,也会有新鲜的理解。但对于每个人,最有启发的莫过于当下:我们尚且拥有的太多,却珍惜的太少,让眼前景致变成了熟视无睹,站在过去,我们是未来,站在未来,我们是历史。愿历史一直是眼前的镜子,照见所有的善良、坚韧和付出,终究会有一幅别样风景是与众不同的。

凭澜观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nmingbdfw.com/afhgx/334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