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阳明是一代圣人,甚至有人把他称之为“千古完人”,并与孔子比肩。
这表明,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非常重要。
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50多岁就去世了。
如果从他在隆昌"开悟"后算起,他"开悟"后只活了二十年左右。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教书、收徒、建校,当然也建立了功德,他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二十年对普通人来说其实是很短暂的。
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这二十年已经足够了,所以在他临终前,当你的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他坦然一笑,说了 八个字,即
"此心光明,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先看《传习录》中关于他临终前的记载,即:
“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说‘恐怕来不及了’……第二天凌晨……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无声地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用他人生中 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么,王阳明在临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到底有何深意呢?
其实,王阳明说的这八个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即
一、死而无憾
孔子曾经讲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追随者,王阳明可能遵循了孔子的这一遗训。
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开悟"时只有三十六岁,所以他比孔子"五十知天命"时走得远。
二、“此心光明”讲的是致良知,这个时候的他,其内心已经不会再受到外在一切的干扰与影响了,包括生死
王阳明的”致良知“讲的是"此心不动"之后的"道",即一个人的心不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干扰和影响后,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只有这个时候的"心"是无暇的,完全纯净的,也叫"光明"。
换句话说,王阳明在50多岁的时候,已经不再受外界任何东西的干扰和影响,这就是他说的"此心光明"的真正含义。
当他达到"此心光明"的境界时,所有的语言都没有意义了。
三、在他看来,“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的另外一个开始
我们看王阳明的一生,他在隆昌开悟之前确实经历了磨难,甚至有"纠葛",但这"纠葛"不是来自于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而是来自于他所追求的"圣人之道"。
但是,“龙场悟道”之后,他已学得“圣人之道”的精髓,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用求诸外
因此,在"开悟"之后,他已经是豁然开朗,再无后顾之忧,更何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这也许是"光明"的另一层含义。这也许是"光明"的另一层含义。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从凡人到圣人。阅读王阳明会增强你的经验,捕捉你的智慧。如果你想研究王阳明,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研究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它讲述了王阳明艰难的一生和许多其他不为人知的细节,可以让人更全面地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的心态哲学对工作和生活特别有指导意义。看看王阳明的人生起伏,了解他的思想,有助于你看透人生的起伏,走向"知行合一"。
这套书的第二本是《传习录》,是王阳明哲学的精华和核心。通过一些有趣的叙述,它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和其哲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本书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包含了他的人生感悟,让你了解什么是心学,并学习更多的人生智慧。
如果你在生活中多了解王阳明,就会少走一些弯路,何乐而不为?
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不需要任何试错的成本,一旦你学会了,你就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然后走向成功。
王阳明说,生活是一种锻炼,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花点时间,静静地读一读,读一读。
感兴趣的朋友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