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年成立,年在A股主板登陆,彼时光明乳业在国内收入规模超过50亿,市占率均居 ,而当时的蒙牛还不及光明乳业的一半,但-年光明乳业被快速发展的伊利和蒙牛赶超。在消费品和消费需求快速更迭的时代企业不进则退,未来光明乳业在蒙牛和伊利两大寡头的威压之下是否还有破局空间?
.01.
乳制品行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研究乳制品行业首先需要明白乳制品分为常温白奶,酸奶,巴氏奶,目前中国大众饮用的以常温白奶为主,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巴氏奶市占率均达到了90%以上,远高于中国。那么为何巴氏奶营养价值明显比一般常温白奶更高却迟迟在中国未广泛推广开?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巴氏奶一方面需要低温保存和保质期短的特点,需要及其强大的冷链和销售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巴氏奶对奶源有极高要求,低温杀菌的方法使得进行加工牛奶必须菌群量达到相对较低的标准。
乳制品类别
特点
常温白奶
经过高温杀菌后牛奶,营养破坏较多,但保质期长。如大众常见的金典·特仑苏等盒装牛奶都属于该类乳制品
酸奶
需要冷藏保存,也包含近年兴起的如安慕希一类的常温酸奶。
巴氏奶
经过低温消*,营养价值保存最为完好,但保质期仅有2-15天
.02.
常温乳制品·酸奶·巴氏奶哪一个才是破局点?
首先来看目前国内常温白奶销售额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且年开始常温白奶的销售量就已经是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行业的收入增量均主要来源于产品价格的提升。就如伊利和蒙牛从最初2-3元一盒的纯牛奶,到后来推出了价格更高的金典和特仑苏产品,并冠以高钙·有机等品牌形象提高产品溢价。
其次我们再来看酸奶,光明乳业·伊利·蒙牛均在-年期间享受过一波常温酸奶市场规模增长的红利,但未来进一步增长已经显现出乏力
目前来看常温白奶·酸奶市场空间已经达到一个上限,那么巴氏奶是否真的可以成为乳制品行业下一个重要的破局点吗?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发达国家巴氏奶占比90%而国内不足30%,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外巴氏乳近年市场规模保持在5%以上,不论产品价格还是销售量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区间。
.03.
光明乳业困境破局
近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规模和毛利率总体水平明显低于伊利和蒙牛,虽然光明乳业近期营业收入增速有所反弹且收入增速略高于伊利,但伊利股份体量显著大于光明乳业,光明乳业近年经营相对保守,导致缺乏一定业绩弹性。同时近年原奶(原奶指奶牛挤出未经加工的牛奶)价格大幅上升,光明乳业原先毛利率就低于伊利和蒙牛,在奶源价格下滑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毛利率的下滑。
常温乳制品领域主要被伊利和蒙牛占有,近年光明乳业未在一般纯牛奶市场推出爆品,从光明乳业定价策略来看,低价市场伊利和蒙牛均有基础白奶,而中高端市场金典和特仑苏品牌优势显著,光明常温纯牛奶产品定价均明显低于相关对标产品。光明乳业常温白奶不存在优势,破局还需要看巴氏奶。
企业
产品
产品规格
价格
单位价格(元/L)
光明乳业
光明优加
ml*16
56.9
14.23
光明有机纯牛奶
ml*12
56
18.67
莫斯利安
g/24
89.9
18.73
伊利
金典纯牛奶
ml*16
83.9
20.98
金典有机纯牛奶
ml*10
88
35.20
基础纯牛奶
ml*24
76.8
12.80
安慕希
0.g*16
69.9
21.31
蒙牛
特仑苏纯牛奶
ml*12
65
21.67
特仑苏有机纯牛奶
ml*10
78
31.20
基础纯牛奶
ml*16
51.5
12.88
纯甄
0.2g*24
89.9
18.73
巴氏奶的破局关键点在于,巴氏奶的生产不但需要优质奶源牧场(需要菌群合规),还需要牧场距离加工基地以及销售地区城市距离较近(低温乳保质期一般为7-15天),同时也需要冷链布局和较强销售的管控能力。从奶源来看伊利和蒙牛奶源均处于中北部相对偏远的地区,而巴氏奶保质期短的特点却需要奶源离人口密集区很近。因此奶源上伊利·蒙牛·光明乳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另外光明乳业靠巴氏奶发家,而伊利和蒙牛主要做常温奶,光明乳业在巴氏奶销售和冷链管理上存在更大优势!
未来首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