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江桥公司蔬菜部经理助理何夏清,笑称自己是货源组织和物资流转的“搭桥者”,疫情期间,每天经由他和同事确认的蔬菜高达几千吨,通过基地直送、市场团购、流动超市等创新模式,这些蔬菜高效进入上海的千家万户。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企冲锋一线,光明食品集团、百联集团等重点保供单位,努力探索城市保供的新方法、新路径。“无接触”保供新模式24小时内“上云”、社区集单模式打通基地到社区、为在沪特殊人群做好托底保供……一系列主动应变的新思路,以非常之“役”战胜非常之“疫”。大胆创新模式,高效对接基础民生需求针对主干体系的政企采购,展开“光明直通车,温暖沪万家”;拓展面上兜底的市场团购,展开“光明直通车,田头良心价”;依靠星星之火的光明员工,展开“光明直通车,社区是一家”——光明食品集团最近上线的保供专题,从三个维度探索保供应的新举措。几天前,11辆满载高原蔬菜的冷链货车,历经近30小时长途跋涉,抵达宝山区杨行镇的杨鑫邻里中心。这种点对点的社区保供直通车是一次大胆的模式创新,它一头串联起云南、贵州、河北和江苏的市外基地,另一头直通杨行镇48个居委会,实现每家每户的保供物资全覆盖。而作为“连接器”的光明食品集团,则整合了内部的蔬菜集团、光明乳业、光明国际、上海农场、练江牧场,以“一盘棋”思维高效组织调控。作为超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保供的底板,直面疫情挑战,国企同样会碰到封控影响、人手不足、运力紧张的难题,但通过自我加压、自我突破,国资国企一步步闯过难关。最大程度保障“菜篮子”主动脉的安全运转,光明集团在极短时间内开辟蔬菜直供、直配的新模式。3月31日,江桥批发市场无接触应急蔬菜供应保障调拨中心启用;4月1日,“上蔬保供云上采买平台”上线,平台向上对接外省市的蔬菜基地,向下对接全市各区的蔬菜保供采购企业,形成“无接触交易”新服务。在城市运行的末端节点,保供也在不断创新。4月19日,百联集团旗下世纪联华超市“乘坐”大巴车,以“流动超市”的新模式,先后开到青浦区11个居民小区门口。世纪联华青浦店员工高静介绍,盈浦街道首先向下属居委会采集所需生活物资信息,隔天清单上的物资就会坐上大巴按需配送。相比社区团购模式,“流动超市”大胆转变思维定式,从“人去超市”到“超市找人”,省下了最后三公里的运力“摆渡”,更加高效便民。保障”一老一小“,为每一个特殊群体做好托底保供深夜11点多,第一医药汇丰大药房抗肿瘤药店驻守大区经理钱宏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枫林路街道沈家里居委书记老田焦急询问,小区内一位73岁老人前期配的高血压药“断药”了,急需购买1盒洛活喜和6盒必洛斯。接到需求后,钱宏立刻启动“特药特需”程序,第二天就安排运力把药送到了社区。当下,上海正坚定不移地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但针对老人和部分紧急用药患者的需求不能停。从4月18日开启,百联集团旗下第一医药启动“线上线下+医保支付”的新模式,全面满足市民购药需求。第一医药财务总监林华艳介绍,针对黄浦区、徐汇区、虹口区及崇明区等重点服务区域,第一医药创新推出“虚拟店接单”模式,以“中心大仓+中心店”的模式,覆盖全区域的市民用药需求;在已恢复营业的34家门店,全力做好3公里半径的社区居民服务。截至4月20日,第一医药i百联“药到家”已履约市民急缺药品需求单。婴幼儿最急迫的“口粮”需求,也跑出保供“加速度”。作为沪上“奶瓶子”的托底单位,光明乳业在得知浦江镇、吴泾镇、马桥镇内多个婴幼儿家庭出现奶粉短缺的情况后,连夜调配物资、组织人员、安排车辆,次日凌晨便将罐光明牧场婴幼儿配方奶粉送达目的地,将关爱送到更多特殊人群手中。关键时刻,为在沪每一位特殊人群做好托底保供,国企永远冲在最前方。从4月21日起,光明食品集团启动专项行动,承担起上海民政系统内近14万高龄、特困老人的托底需求,免费提供民生食品保障物资。项目负责人卢毅介绍,集团将为家公益性养老机构的近8万位老人免费配送水果和莫斯利安酸奶,为居家养老的约5.87万高龄、特困老人免费提供“光明直通车”套餐慰问品。同一天,百联推出“暖春行动”,为全市残障人士和80岁以上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做好生活物资供应,并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