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磨合,上海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个疑问,一群人开始调研和观察。学生们走出校园,走上街头,为垃圾分类的预备工作出谋划策,追踪垃圾最后的去向;居民、志愿者、环保机构工作人员以社区为观察点,细数分类工作中的一次次“软件”“硬件”变化调整以及它们对分类行为的影响。
一个个细微的变化给了大家惊喜,一个个“难啃的骨头”激发了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垃圾分类工作进入第二年,如何创新管理,解决问题?如何进一步夯实垃圾分类理念和做法?
改进标识,让垃圾少走“弯路”
半年时间,回收牛奶纸盒万个,首尾相接相当于2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光明乳业公布的年下半年上海牛奶纸盒回收绿色大行动的成果。
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如今的光明牛奶纸盒包装和过去略有不同。曾几何时,纸盒上仅印有一个可回收物标识和一个人投放垃圾的图案,一旁的文字内容也只是告知顾客“置入垃圾桶中”。究竟如何正确投放废弃纸盒,并确保它符合回收标准,知道的人并不多,而这种模糊的指示对分类也没有起到辅助作用。
上海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前夕,还在蓬莱路二小就读的顾欣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她和另外两名同学组成的“守护绿色小分队”一起做了道算术题。鉴于现在的学生大都有每天喝牛奶或者酸奶的习惯,若一个学生一天购买一盒,一所学校一天可回收的纸盒就达数百个,一周下来就是几千个。“如果这些纸盒都被随意处置,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得到回收,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顾欣宇说。
想到这些,他们坐不住了,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型超市、便利店查看了各个品牌的多种乳制品,发现包装上几乎都没有把正确的回收分类方法写清楚、标明白。于是,孩子们便用自己的方式行动起来。在学校“蓬莱小镇”特色主题研究活动中,他们大胆立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一本手绘科学书《地球不流浪》。他们在手绘书中呼吁乳制品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增加可回收的标识,让垃圾少走“弯路”。在上海市第八次少代会上,他们再次发出倡议。
孩子们的呼声很快得到了响应。年下半年,光明乳业市场部和法务部通力配合,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指导下,陆续对超过款乳制品包装盒加印了“可回收物”的图形和文字标识。如今,消费者可以根据包装上的指示,“饮用后请清洁压扁后,投入可回收物容器”,顺利完成投放,促进牛奶纸盒的再生利用。
此外,光明乳业举办的牛奶纸盒回收绿色大行动,也让许多上海市民体验了一把分类回收换实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集齐10个任意品牌牛奶纸盒,经工作人员确认符合可回收垃圾标准后,即可参与兑换乳制品。不过,所回收牛奶纸盒需为外形基本完整,无严重破损且已清洗干净的空纸盒包装。如纸盒未清洗干净,将被视为干垃圾,无法进行回收。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办法(试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纸质饮料包装回收提上日程,拟建立动态更新的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延伸责任履行红黑名单制度,并明确到年,纸质饮料包装资源化利用率应达40%,综合回收率达到60%。
顾欣宇也期待着更多包装盒上的变化。升入初中后,她仍然保留着旧习惯,还是会